中小学新学年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的老师们逐渐意识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情绪在校园内传播:快乐的微笑多了,工作更细致了,同事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还有某种自信不断地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来……
“这是奥运的‘后遗症’!”有人一语道破“天机”。没错,就在两个月前,奥林匹克曾经那么真切地亲近这块土地,北京奥运会青年营就在这里开营,许多教师还参与其中,提供志愿服务……
骄傲和自豪背后的使命与责任
——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奥运会青年营记忆
起始
中选奥林匹克青年营营址
北京奥运会青年营营址的选择开始于2005年9月。当时北京奥组委相关部门组成青年营选址工作小组,对北京的3个备选营址直到2007年3月还未达成共识。情急之下,有关部门请北京市教委推荐一所中学进行考察。北京市教委推荐了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2007年4月27日,北京奥组委活动部副部长赵艳霞等相关领导和专家第一次对北京一零一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一零一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过硬的基础设施等,赢得了所有考察人员的一致认可。
2007年7月12日下午,刘淇主持召开第29届奥组委执行委员会会议,郑重宣布:同意将北京市一零一中学作为奥林匹克青年营营址。12月12日,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场馆团队正式批准成立;12月28日,该团队正式进入一零一中学办公。
故事
精彩的故事没有终点
2008年8月6日,北京2008奥林匹克青年营在北京一零一中学正式开营,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0名残疾营员在内的481名青年代表在短短12天中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深深体验着中国的独特魅力。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这个“地球村”中,承担包括住宿管理部、餐饮部、场馆设施整改与运行部、安保部以及场馆基础服务部等5个部门志愿服务工作的老师们,成为学生们眼中“上得讲台,下得餐厅”的能人。
在营员入住后,洗衣机的使用频率急剧上升。马丽娟老师用旧报纸将洗衣粉分成小包包好,方便营员使用。没想到这样的小包洗衣粉“专利”很快被广泛应用,在各楼各组推广开来。
曾丽军等许多心灵手巧的老师叠了许多千纸鹤,挂在营员房间。在2号楼服务的陈默老师的剪纸还引起马耳他的Nicole和塞浦路斯的Loukia这两个小姑娘的浓厚兴趣。她们也拿起了剪刀,学起了中国剪纸。
在志愿者与青年营营员之间,还发生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加纳的Grace下了飞机之后不慎丢失了随身携带的美金。小姑娘找到值班的刘学军老师,刘老师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300元钱给了这个小姑娘。
为了解决外国营员男女生“宿舍乱窜”的问题,一零一中学的老师们分别在男女生宿舍楼醒目位置贴上“女(男)生止步”。结果一位外国女孩说:“都已经2008年了,这个规则太离奇了。”有一位男生还对着“女生止步”的牌子举起了相机……
铭记
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开营及其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零一中学的师生们见面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嗨,电视里放一零一了,看见了吧?来自北京上地实验学校和上地中学的12名教师也有幸参与了青年营的服务工作,他们也在不断地向周围的朋友诉说着曾经的快乐记忆。这一切,对一零一中,对曾经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是文化与历史,是资源与精神”,还有“发自内心的荣耀”。
在这块“精神家园”的记忆里,李铁军老师记录下了许多难忘的身影:体重180斤的张晓利老师为了不碰脏已经铺好的被褥,跪在上铺一丝不苟地擦着蚊帐竿的灰尘,完成四个床时已是满头大汗;身高175cm的吴雅雯老师半蹲着钻进写字台下面的柜子里,一点一点擦干净;娇小的腾云老师累得坐在地上擦着柜门;53岁的董丽老师擦得直不起腰仍在坚持……李铁军说:“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不在于你拿多少冠军,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奉献和从中获得的快乐!”
陈默老师也被同事“时刻感动着”:蒋桂平、张爱琳老师自发从家里带来清扫用具;吴红枚老师细嫩的手指甲磨裂出了血;郝梦临老师一直高烧但没有一天空岗;祈晓雯刚分来一零一中,还没有上班就一头扎进青年营当起了志愿者。
从事餐饮服务的吴军老师是组里年龄最大的。那些天,她无法接送补课的女儿,还要在一天筋疲力尽的工作后回家给八十多岁的婆婆做饭。她感冒了,也一直坚持工作。还有新教师李佳刚过新婚之喜,本想利用假期小两口出去度蜜月,可因为服务青年营,她“公而忘蜜”,走进了志愿者的行列。
虽然服务工作非常辛苦,但这些志愿服务者们几乎众口一词:能为青年营、为奥运服务,“很快乐、很光荣、很幸福”。一零一中学办公室主任高红艳在后来《致志愿者的感谢辞》中这样写道:你们完成了从课堂到服务员的转变,以严谨的态度和热情的服务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灿烂的笑容和辛勤的劳动向世界展现了你们真诚友好的精神风貌。
“短短十多天的欢聚早已远去,但是此间留下的记忆令人终身难忘。”一位参与服务的老师这样感叹,“在这场志愿服务中,所有人都全力以赴,大家的眼中不再是自己,而是团队、是他人……这是一种财富,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都会具有长远的影响和特殊的意义!”
传承
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
在一零一中学工作几年的老师,总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在学校做事,更多的是老师凭着自己的责任和情感做事,这是一种可贵的“职业自觉”。很多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职业自觉来自于学校的“氛围”。而奥运会结束后,这种“氛围”更加浓郁。
对于年轻的上地实验学校来说,今年正好赶上建校10周年,刘小红等参与青年营服务的老师与学校其他几位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老师“无形中将志愿精神带到了学校”,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气象。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严寅贤分析说,服务青年营的过程中,老师们几乎与所有营员交往、交流与沟通过,有力地丰富了老师们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最终,将内化为老师们教育教学的精神资源,长期受用。
对于一零一中学的师生而言,“青年营带给他们精神世界的是自豪和骄傲,以及骄傲和自豪背后的使命与责任,还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与底蕴。”一零一中校园内外内涵丰富的全球化文化环境的设计与生成,青年营期间以及青年营之后各种文化产品的面世等等,都会生成属于一零一中的非物质文化,最终成为学校无形的教育资源。
诸如学校文化区域内矗立的青年营主题雕塑——“放飞的梦想”、校长郭涵举过的火炬等青年营、奥运会物质财富,同样成为学校文化内涵与底蕴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会“逐步固化为一零一中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并对学校的现实提升和历史发展产生强劲而持久的推进力”。
链接:
奥林匹克青年营概况
奥林匹克青年营(Olympic Youth
Camp)是奥林匹克旗帜下一项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奥林匹克青年营始于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后来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青年营多次停办,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开始,国际青年营恢复举办。之后,几乎每届奥运会都举办了国际青年营。2004年9月1日起实行的《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会的组织者有责任在奥运会期间举办一届国际青年营。应奥运会组委会的邀请,每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将选派本国或本地区16—18岁男女青年参加青年营活动。
历届奥林匹克青年营简介
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青年营主题:“青年创造未来”,205个国家和地区的营员悉数到场,包括首次邀请的10名残疾营员在内共481名青年代表,开创了奥林匹克青年营历史上参与国家(地区)及参与人数之最。
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青年营主题:“青年与环境”,约450名营员(400来自国外,50来自国内)参加了雅典奥运会的青年营。
2000年悉尼奥林匹克青年营主题:“环境和青年在保护环境中的角色”,青年营选址圣约瑟夫学院,有188个国家(地区)的420名营员参加。
1996年亚特兰大奥林匹克青年营主题:“我们的相同多于不同”,152个参赛国的458名青年代表参加了该届奥运会的国际青年营。
1992年巴塞罗那奥林匹克青年营主题:“青年人——世界的公民”,来自5大洲67个国家的497名青年参加了青年营。
1988年汉城奥林匹克青年营主题:“青年参与奥运,实现世界和平”,营员数量达到了1133人,来自49个国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