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吸引力在于课程
——专访北京市潞河中学校长徐华
记
者:徐校长,北京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实施了一年,您怎么看待潞河中学这一年在课程建设上的发展变化?
徐
华:一个学校对学生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学校的环境和设施,而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我们学校提出教育应该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同步的教育思想,确立起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由于学生的多元多层次结构,决定了我们必须建设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多元多层次的学校课程体系。这个多元多层次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实验课程、校本课程、民族课程和涉外课程。应该说,在整个课改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传统优势,合理而充分地利用了课程自主权,有了不少创新和突破,正在逐步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学校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我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记 者:您能具体谈谈吗?
徐
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校“三强”学科之一,从2004年起我校就开始了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伴随着新课改和成为自主排课实验校,“每天一节体育课”的改革实验顺利实施,潞河中学体育课程特色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出四大特点:
一、取消每周二至周五的课间操为每天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将每周一的课间操改为一节全校集体活动课,即一周的体育课由原来的2节增加至5节课;二、除每周一的活动课采用全校学生集体参与的形式外,其他体育课均采用年级打破行政班的“六选九”或“七选八”的选项教学班形式上课;三、课间操的课程化;四、构建了比较完备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这样一来,确保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同时保证了每天至少85分钟的体育活动。
记 者:我们注意到学校在总结高中新课程设置时,提到了“加减法”,这个如何理解?
徐
华: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通过自主排课实验,发现新课程设置中就体现了“加减法”:比如课程设置大幅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增加了体育课程设置,增加了必修课程的针对性,增加了校本选修课程特色等。同时,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师过重的、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减少了在某一学段会考科目过于集中的情况,减少了高中自主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保证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得到严格的贯彻和落实。这样的几增几减,不仅更好地实现了新课改的目标,也让这场改革多了许多情趣和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