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中课改校长论坛”特别报道之六
设置人性化课程
培养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自主排课实验扫描
在北京潞河中学读书的众多寄宿学生,不用担心晚上或者周末时间难熬,学校开设的“潞河讲坛”、“学生心智训练营”等选修课程可供学生自愿选择;来自新疆的500名内地新疆班学生也能选择有针对性课程学习,学校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特点,不仅采取“预科单设小班化教学,高中插班分层教学”的模式,还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新疆学生补充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做内地新疆高中班排头兵”目标的落实。
发挥优势 课程设置人性化
潞河中学校长徐华告诉记者,学校课程设置充分利用潞河中学办学时间长、空间大、设施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资源,在设置课程时注重人性化,大幅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从可能变为现实:从第1学段自第12学段,自始至终设置各学科选修Ⅰ、选修Ⅱ的各类课程的各个选修模块教学;同时有体现学科特点、潞河内涵、运河文化、学生感兴趣的十类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营养丰富的“自助餐”;对学校人数众多的寄宿学生,晚上和周末也提供“潞河讲坛”、“学生心智训练营”、“新疆学生补充课程”等选修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其中,为校内的外国学生和想出国留学的国内学生开设的“涉外课程”就包括中英高中课程实验课程、中外学生短期文化交流、外国学生学历教育课程、AFS项目、YFU项目、AYUSA项目等,丰富而实用。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传统优势,每天1节45分钟体育课,每周5节体育课,其中2节体育必修课,3节体育活动课,在必修的同时采取分项教学的走班形式,让潞河师生人人拥有健康和体育特长。
据了解,潞河中学的课程编排不仅立足于学校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尽可能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与空间,还通过课程安排分散学生参加会考的课程数目,均衡分配学生的精力。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高考的现实,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会考安排在学段10结束。
继承创新 校本选修自助化
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活跃的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在省市级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到近几年大规模开设的校本课程受益的广大师生,校本课程组织和学分管理制度的试行,都使潞河中学在课程组织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该校一直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搭建潜能发展的舞台,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以达到发挥教师智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005年,该校教代会通过了《潞河教育2010行动计划》,对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发展规划,要求到2010年形成80-100门校本课程,把其中一批建设成优质、有特色的、具有持续开发价值的课程。
据潞河中学校长徐华介绍,现在,潞河中学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十个类型,即“学生成长指导类课程”、“语言与文学知识拓展类课程”、“人文与社会知识拓展类课程”、“科学领域知识拓展类课程”、“技术领域实践操作类课程”、“艺术领域活动类课程”、“体育与健康活动类课程”、“学生社团活动类课程”、“民族课程”和“涉外课程”。
这些校本选修课程从第1学段至第12学段开设,每周至少2课时,用于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特别将“学生成长指导类课程”设置为高中三年中每学段必修,高一学生重点必修“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和“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法指导”课程;高二学生重点必修“德博诺CoRT思维训练”课程和“学生心智训练营”;高三学生重点必修“学生性格、气质与职业选择”课程和“心理指导与咨询”课程。
另外,专门为住宿学生开设的“潞河讲坛”校本选修课程,为新疆民族学生开设的民族补充课程等都已成为潞河中学校本课程的亮点。
丰富多采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各类学生提供了一份丰盛的“自助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实践、研究的浓厚兴趣,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了发展兴趣、培养特长的条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加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设置 自主安排特色化
徐华校长介绍,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和安排,现在每天的课程已经形成“6+1+1”结构,其中的“6”是指每天6课时的新课程学科必修、选修课;第一个“1”是指每天一节45分钟的体育必修课;第二个“1”是指每天一节课外活动课,包括班会、研究性学习、校本选修课、社团活动。
如果横向考虑,该校每周的课程安排则呈现“28+5+4+3”结构,其中的“28”是指每周新课程中的必修、选修模块的学科专用课时;“5”是指每周4+1节体育必修课,4节体育课每节采用“6选9”(6个班同时上体育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从9个选项中选择1项,按选项进行走班教学)形式的体育分项教学,1节体育课每周一第3节全校集体会操和身体素质练习;“4”是指每周“2+2”课时公共选修课程,2课时是新课程除学科专用选修课时外的公共选修课时,2课时是校本选修课时;“3”是指每周3课时活动课,周一班会,周二研究性学习,周五学生社团活动。
如此安排之后,学生在各学科正常的必修、选修课时安排外,每周又多出2课时用于选择自己中意的新课程各学科的选修课,拥有了更多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性。
为了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足的睡眠和早餐时间,保护学生身体健康,潞河中学还将早晨上课时间从7:00推迟到7:30,并且不再安排语文与外语早读;每周则要安排一次电视校内新闻播放。考虑到新课程内容方面量的变化和教师相应需要的教法调整问题,每节课的上课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改为为45分钟;在部分学科进行长、短课时结合的实验。
如果从各学科模块教学安排来看,潞河中学或适当调整模块开设的顺序,或组合不同模块的相关内容,合理设置模块的开设时间: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课程,按顺序开设;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没有递进关系的课程,同时平行开设,以便学生选择。部分模块在不同学段重复开设,以便学生选修、换修或重修。同时自始至终提供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另据了解,学校还借鉴外国经验,采取了学生分层、分科、分项上课等多种形式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学科模块的考查或考试和学科会考中,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会考要求,采取笔试、论文、实际操作、成果作品展示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会考的考试或考查,使考核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同时又确保了学校自主会考的质量。
徐华校长希望通过自主排课实验,学校能在道德情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为培养建设首都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专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而学校的新课程改革还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准确定位、精确实施、稳步推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