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实施  打造特色

(2008-07-08 21:25:43)
标签:

有效

实施

打造

特色

课程改革

管理

课程体系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有效实施  打造特色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

    记  者:曹校长,在学校最近一次关于课程改革实施的调查反馈中,这一年来新课改的总体效果如何?

    曹保义: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课程改革推进顺利,师生反映良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排课实验,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富有实效的课程管理系统平台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6+1+1”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仅整体呈现向积极良好发展的趋势,还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师的准备充分,对必修课的补充学生越来越认可,课堂纪律日趋规范,课后收获呈上升态势;同时,我们通过对学生对第八节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的评价、对开设侧文测理课程的需求以及对一年来最满意的一门学科课程进行的追踪反馈,结果同样让我们充满信心。

    当然,所有的反馈、监控只是手段,数据是一种参照,面对新的课程安排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会始终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整合课程、教师、学生、教法这四个要素,把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学生受益。

    记  者:“6+1+1”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确是智慧之举,那么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如何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呢?

    曹保义:“6+1+1”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板块,其中“6”确保新课程中必修课、必选课的落实;第一个“1”为实现“选择性”、“发展个性”搭建了一个平台,为深化新课程改革创设了一个较大、较自由的空间;第二个“1”,为满足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结构中不同部分的课时长短不同,内容安排不同,上课形式不同,学生组成不同,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这使我们的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完整地体现出来,也便于教师实施和开发课程,便于学生选课和编制学习计划,也便于学校进行课程的管理,提高了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

    面对这些新的内容,我校依然本着“学生确有收获”的指导思想,从学生的感受和收效出发,通过及时跟踪、老教师听课组听课、学生座谈会、部分教师座谈会,特别是关于选修课的反馈调查问卷,随时了解进展情况,适时调整调查内容,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有效地掌控着第七节课的改革进程,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效果良好。

    记  者:应该说,在自主排课实验中,学校“6+1+1”课程体系中的“第七节课”才是真正的亮点,学校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呢?

    曹保义:第七节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确实是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学校课改纲要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必修课和必选课程为基础,满足不同学生发展志向、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差异的需要。一年来,学校先后开设了古汉语文字魅力、修辞的鉴赏与实践、三角与向量问题选讲、体味英语阅读之乐趣、形形色色的元素世界、思维与实验方法训练等近50门第七节拓展类校本选修课。根据调查反馈,学生对第7节课加小课间充分认可,学生选课的准确率保持在90%左右,学生与导师的交流(2次以上)保持在46%。

    记  者:那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上还有什么创新呢?

    曹保义:课改之初,学校建立了由课程指导委员会、学科指导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四个层次的课程开发、实施的组织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个组织体系之间除经常性交流活动外,在每一个学段结束后开展总结交流活动,及时调整改进。

    当然,课改首先离不开对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和监控,只有加强常规管理,才能切实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方案,使改革少走弯路,使学生切实有所收获。一学年来,通过教师培训与研讨、年级会、备课组教师研讨交流活动、年度教学论坛、高一教师新课程研究课、学情分析会、三次新课程学生调查反馈、任课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一系列常规管理工作,使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得以顺利平稳的进行,切实达到了学校制定的课程改革要求。

    为了推进我校“6+1+1”的课程体系,我校还独立研发了高中课程平台,实行网络选课;专门成立“学生指导中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学校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导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获得指导和帮助的频率和针对性也会大大提高。总的说来,建立“学生指导体系”,是实施全员德育的有益探索,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