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韩世文-中国教师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113
  • 关注人气:1,0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门外到门里 且行且珍惜

(2008-07-13 14:00:58)
标签:

门外

且行且珍惜

教育

记者

工作

采编

杂谈

分类: 日记·岁月留痕

    对于新闻或者采编工作来说,我虽没有专业背景却算不上新人;对于教育工作,我却是真正的新人。2007年虽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向教育靠近,却基本上是浮光掠影的接触;接近年底时走进报社,在《教师周刊》实习两个月,开始尝试进入教育行业、接触专业版面。当年底给自己的总结是“中规中矩”,开始自觉地将新闻与教育融合,能按时较好地完成工作,但灵气显然不够。

    今年从1月15日正式进入《校长周刊》编辑部,担任记者职务。这个团队显然有不同于其他队伍的风格,整体偏于沉稳内敛,每个人既有个性又专注于工作、既甘于寂寞又能独挡一面,无论是负责的版面还是个人的思考,都很有内涵和独立见解。因此,我的工作其实是从融入这个小团队开始——向这几位“前辈”靠近、学习,进而了解报纸版面、教育话题并深入其中——我发现,我喜欢也更适合这样的团队和氛围,大家自觉而自信,做人做事不张扬却于工作从不落于人后。

    时至今日,半年已过,我从团队外加入的新人到团队真正的一员,是一种渐进、成长的过程,时间其实不长,却是我从门外跨进门内的转折——不是《校长周刊》的门,而是教育的门、教育新闻工作的门——也许双脚还没有完全进入,却是积极、努力尝试的一种方向和期望。就像六月份我正式成为报社一员的时侯,副总编薛峰老师找我谈话,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新闻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向许多优秀的同事学习,向许多优秀的前辈学习,通过在专业领域的深入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确,只有业务素质过硬,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从门外走进门里,需要勇气、努力,还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深入。前不久中国教育报李建平做客报社讲述的成长足迹就很有借鉴意义,应该是我们这些后辈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梳理半年来的工作,可以说是在稳步前进的。先后于2、3、4月围绕当月报道重点工作完成全国两会期间《热盼两会凸现民生期待》、《〈考试法〉最终出台尚需时日》等重要时事报道;利用春节假期先后完成《一所贫困地区中学的七年助困路—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的调查》、《丁晓莲:“我会坚持将扶困助学的慈善事业做下去”》等“焦点”和“人物”文章。其中《热盼两会凸现民生期待》获月评、季评二等奖。

    从4月份开始,我开始参与报纸的编辑工作,负责《论坛》版。在主编、同事的帮助下,在实习记者的配合下,先后采编6期《论坛》内容,包括《体育中考:考分数还是考健康?》、《大学生当“老板”,奋斗还是跟风?》、《中高考加分:政策激励还是利益“捆绑”?》等。其中4月16日《论坛》版《“进课堂”:“进补”还是“加负”?》获得月评二等奖。

    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连续三期推出“灾后心理重建系列访谈”外,报社与新浪网联合推出“救助灾区孩子·我们在行动”爱心捐助活动,主报三刊及时推出“‘救助灾区孩子·我们在行动’追踪报道”系列,对社会各界踊跃捐助的学校、个人进行报道,采访由我负责,具体联系落实等工作则由梅林老师负责,其间受到当地余玲、吴强等特约记者的协助。截止到6月底,三刊共推出10篇专题报道,13所学校或班级加盟爱心行动,共捐助超过125万元,另外还有一些社会个人也愿出资救助或收养孤儿,此项救助活动虽已暂时告一段落,但爱心还在继续涌来……其间,锡华集团虽没有参与到我们的“爱心行动”中,却也表示要救助四川灾区应届高三孤儿,并在积极落实中,我先后采写了相关报道。另外,我的《一角钱一本书 一首歌和一封信——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师生情系灾区》的报道获评6月月评二等奖。

    6月底,应山东省高青县教育局邀请,我赴当地采访其区域推进“导学案”教学改革的情况,并推出整版报道:《高效课堂:将“减负”落到实处——山东省高青县区域推进“导学案”教学改革调查》,获得当地教育部门领导的认可,同时他们订购当期报纸800份,将向周围区县分发,这对打开我报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市场均有积极意义。此次出行我还看到网络对于报纸宣传的重要性,当地正是通过网络才得知我报并取得了联系;推出报道后报纸不能及时运达,网络却及时推出,他们也在第一时间将网址链接到了高青县教研网上。所以今后如何利用好我们的现教传媒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6月25日,以“特色·创新·共享”为主题的“2008北京高中课改校长论坛”在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正式启动。同时为了及时宣传北京市高中自主排课与自主会考试验过程中的有益探索,及时总结和推广10所实验校的成功经验,《校长周刊》也从7月份开始开辟“北京高中课改校长论坛”专栏,推出特别报道系列,此项工作由我负责采写整理,北京二中、北师大二附中已先期推出,7月23日前共可推出三期。

    同时,我刊承担了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首都教育督导月刊”项目,从3月底地开始,每月推出一期,至今已推出3期,我从第2期开始负责专访发布版面的编辑工作,推出了“执法检查”、“初中建设工程”等专项,同时参与一些事务性工作,逐渐对教育督导工作有了了解。现在我们正在筹划进行第4期的编辑采访工作,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项目。

    阶段性工作即将结束,回顾半年多来的工作,看到了自己的些许进步,从心态上来说也是“进入”的过程,但闯劲不足,建设性缺乏。下一阶段,许多工作还将延续,这是必须要坚持做好的事;同时还有一些新的工作需要参与、完成,希望能以更加专业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向几位资深的同事们看齐。我会珍惜这样的机会,更会珍惜作为教育媒体记者的荣誉。

    对于部门来说,其实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报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资源共享不足甚至缺乏,这里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主管领导的兼顾、平衡等作用的发挥,就像单兵作战始终势单力薄一样,只有建立了更大范围内的统一的团队,才能让《现代教育报》的声誉更高、影响力更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