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中课改校长论坛”特别报道之二
活力·特色·有效:“6+1+1”课程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自主排课实验扫描
“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年来,我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推进课改工作,形成了凸现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富有实效的课程管理系统平台。”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总结新课程一年来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学生调查反馈,反馈信息显示: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达到了学年伊始学校制定的“积极稳妥、全面展开、重点突破”的课程改革要求。
构建“6+1+1”课程体系
打造学校课程特色
在新课程改革中,合理而具有实效的课程设计成为推进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探索并构建了凸现学校课程特色的课程结构,即必修课+拓展类校本选修课+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的“6+1+1”结构:“6”包含6节课,每节课45分钟,主要安排国家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必选内容,培养目标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打好共同的基础;第一个“1”指第7节课,进行70分钟(试行)的长学时实验,主要安排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依据学生自主选择情况编制教学班上课,这部分属“限制性选修课”,即要求所有学生每天必须从开设的该类课程中自主选修一种,培养目标重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属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每次课60分钟,主要安排综合活动类校本选修课程,按照社团、课题组、教学班或其他的组织形式进行活动,这部分属“非限制性选修课”,学生可依据兴趣、爱好充分自主选择,培养目标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条件。
据北师大二附中校长助理王华老师介绍,这一结构的第一部分中,还包括每天1节体育课或1节体育活动,一周2节体育课和3节体育活动,即1节体育必修课
+ 1节分项选修课 +
3节专项体育活动,必修课安排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要求的必修内容,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分项选修内容。“这样构建体育必修与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框架,加大体育课程的改革力度,切实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施”。
另外,这一课程结构还预留了很大的空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可以灵活地增加必修、必选课程的选择性,使“校本选修课程更加丰富、多样,有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不同排课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据记者了解,为了有利于不同志向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该校还将人文与社会和科学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必修课程,设计出不同的排课方式。比如,学理的学生就可可选择侧理的课程安排,在高一年级完成历史、地理的必修模块的学习,并可参加会考。这“为学生形成有个性的与自身发展志向相适应的课程修习计划创造了条件”,“均衡协调高中三年必修课程,有效避免了并学科目过多,缓解会考科目过于集中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同时,新课程改革也给北师大二附中从1995年开始的普通高中文科实验班的改革实验“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文科实验班特选课程体系地建立是我校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又一个亮点”,王华老师告诉记者,在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框架下,文科实验班新课程体系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信息与通用技术,设置文科实验班科学与技术领域,整合语文与英语相关的必修与选修内容,设置文学与艺术课程;按照“宽、厚、实”的教学要求,增加并加深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增大阅读量,强调实践体验,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这种课程设置突显了目标特色、课程设置特色以及教学要求特色”。一年来,这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推进顺利,师生反映良好”。
整合课程模块内容 发挥学生群体潜能
在实施必修模块和北京教委规定的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北师大二附中还提出了学科内模块顺序调整,以及模块间内容整合的改革方案。据了解,该校语文、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中均有模块或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语文学科终,将第2模块现当代诗歌教学移至第3模块和外国诗歌单元组合,第2模块的古典诗歌单元则进行了拓展,补充诗歌鉴赏知识和中国诗歌史知识;数学学科中,文科实验班在高一第二学段将必修3的第一章算法初步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普通班则在高二第一学段将其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等。
正是通过学科内、学科间以及不同年级间的整合,适当调整模块间内容的组合,适时适量地融入部分校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模块教学的效率,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学校学生群体学习潜能的发挥”。
在曹保义校长看来,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个边实施边深入的过程,北师大二附中正在不断的深入中积极总结改进,力图形成一个“有活力、有特色和有效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