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进课堂”:“进补”还是“加负”?(一)

(2008-04-16 22:50:14)
标签:

传统文化

地方民俗

健康教育

进课堂

进补

加负

教育

分类: 专访·记者手记
 传统文化、地方民俗、健康教育……

 “进课堂”:“进补”还是“加负”?

背景

    如果我们仔细地梳理一下就会惊奇地发现,从几年前的廉洁文化、流行音乐进校园到今年全国两会上京剧、繁体字进校园,再到前些天清明节教育进校园,几年来,无论是教育部的倡议还是各地方的政策,或者学校的自主决策,都在不断地将各种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曲艺、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知识、涉及社会及生活的常识或专业知识等作为教学内容加到学生的课堂中去。

    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的东西加进学生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是好是坏?中小学生的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东西?如何更好地走进课堂?

 

嘉宾

    闫玉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员)

    陈  圣(北京市平谷区第六中学校长)

    高生军(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副校长)

    肖玉柱(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高级教师)

 

现场

“进课堂”要立足促进学生发展

    中小学生的课堂到底应该进什么?

    高生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要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一目标,要让学生了解并接受熏陶的东西太多了,但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要说“进课堂”,我个人倾向于一些传统文化与艺术,例如文学经典、书法、围棋、剪纸等,另外要多增加一些体验和动手实践的活动。

    闫玉双:我们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并不是所谓专家意识的试验品,也不是我们成人思想的替代品或承受对象,他们有他们的成长、发展,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而不是谁研究什么谁就想将这门科学纳入课堂,这会在无形中就将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剥夺了。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就是要以促进其发展为标准,“使他成为他自己”,这样不管学习什么都不再成为负担。

    陈圣:中小学教育是人发展的奠基工程,中小学的课堂绝对不应该是“大杂烩”。我认为还是要立足于使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基本认知,还是应该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做人做事的教育。思维能力是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当今中小学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所以我坚定地认为,中小学的课堂一切要立足于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层面的教育,各个学科的学习其实本质上都应该立足于发展学生的优良思维品质和做人做事的能力。

    作为校长,我十分反对随意将一些“时髦”的内容列入课堂,否则从人生发展的奠基工程去深入分析,也许是基础教育的悲哀。课堂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抉择,而绝对不应该心血来潮、想当然地去做。基础教育不是“专长教育”,也不是专业教育,不能朝令夕改,频繁更新,必须坚持“固本强基”。

    肖玉柱:什么内容进入什么类型的课程应该根据课程及课程设置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能笼统地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来对待。如果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课程,就应该围绕基本价值的主题编辑课程,而不能被知识的海水所淹没。知识是获取不尽的,情感是一个人是否是“人”的根基。

    高生军:我们今天的教育好像缺乏一些传统的东西,适当增加一些传统元素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归属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提高个人的素质。

 

教与学都要在“趣”字上下功夫

    在课堂中加进这些东西就能丰富学生的课堂吗?

    陈圣:象京剧这样的国粹,虽然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但不是每个未来人必须的能力,如果让这些内容广泛地进入课堂,我认为不但不是弘扬国粹文化,而且是糟蹋国粹文化,因为每个人的兴趣有着不同的方向,非要强塞硬扯,不但使国粹文化不伦不类,而且会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无所适从,丧失智慧,无所专长。

    闫玉双:所谓负担其实就是外界强加于身的,对个人发展没有积极作用的东西。在兴趣的指导下学习的就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精力,也就不会有负担了。而这些东西学校完全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有兴趣的就会去学。今天继承传统不是复古主义,不能总是回望过去,要着眼于现实,使其发扬光大。

    肖玉柱:我以为要看怎样考评学生的学业,传统的以记忆既成知识的多寡评判学生优劣的考评方法,进入大量的以丰富、拓展知识为目的的做法肯定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如何“进课堂”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陈圣:诸如性教育、烟酒心理干预等内容我认为可以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适时适当安排一些;至于那些传统文化、各类曲艺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校本课程,或者作为课余课外活动对少数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一些辅导,强行让这些内容固定地进入课堂,我觉得实在是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内涵。

    高生军:“进课堂”时我们不但要做“加法”,更要学会做“减法”,要“加减”有度。只要我们因人而异,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爱好”为目标,搞好启蒙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想学生只要是“乐学”就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义务教育应该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秉承循序渐进和润物无声的长效机制,而非临时进补的功利选择。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所有教与学都应该在“趣”字上做文章,让孩子们在观赏研习积累过程中,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我们为了教而教,学生不感兴趣,那进行传统教育就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事了!我们可以考虑以“兴趣小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肖玉柱:如果是中小学语文课程,其根本性质是工具性,而人文性是在落实工具性同时的“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而不是填鸭式的说教。

 

“进课堂”需要广泛听取意见

    依照什么样的标准进?由谁来决定进的内容?

    闫玉双:许多东西在进课堂之前要研究是不是适合进,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人生的未来,看是否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开发,兴趣的培养、学习主动性的促进等,其实我们存在的一些教育问题不在教师、校长身上,主要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教师、校长有时候也无法改变这些东西。

    肖玉柱:关键是应该以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是以知识记忆的多寡作为考评学生优劣的标准,海洋就是海洋,不要奢望穷尽海洋。只要学会在海洋中游泳就可以了;原始森林就是原始森林,不要奢望穷尽其中的曲折奥妙,只要掌握在其中行进的路径就可以了。

    高生军:选择“进课堂”的内容要看是否能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否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是否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是否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品格。内容的选择权应该在教育部门,包括基层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家长、学生等),经过公开论证再决定。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