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上班的原因,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经饥肠辘辘。对于很多需要小火慢炖的东西来说,实在是没有时间等待。于是慢煮锅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厨具。开始是不得已而为之,后来发现慢煮锅实在是个很美好的东西。
前一天晚上把排骨过一下开水去掉血水和腥味,第二天早上放进慢煮锅,加一块拍碎地姜、一段葱、一些胡椒粉、几粒花椒,加水没过排骨三四厘米,盖好锅盖,用慢煮锅的慢档,然后就上班去了。下班回来,排骨上的肉已经几乎从骨头上掉下来了,骨头也松软无比,入嘴即化。这时候加入适量的盐,汤味浓郁。有时候我会在加盐之前再加一些别的蔬菜,如萝卜、佛手、甚至海带,煮熟之后再加盐。
在这个清炖排骨里,那几粒花椒和那段葱很神奇,加与不加汤的味道有很大不同,不过都很不错。相对来说,我跟更喜欢有花椒的味道。
加盐的时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因为盐是强电解质,加入后大大增加了汤的渗透压。而动植物的细胞膜是一个半透膜,在高渗透压的环境中会失去水分,而增加细胞内的盐浓度。等到被煮熟,细胞膜失去活性从而失去半透特性,就不会再失水了。所以,先加盐的好处是肉容易入味,但是肉会失水。按照美国食品“sensory evaluation”的评价标准,就是肉不那么“juicy”了。我在中文里还真找不到一个简单的词来形容这个指标。对于那些含水量丰富的食物,入萝卜和豆腐,盐会导致大量失水从而大大改变菜的最终形态。
很多人都知道炖菜的关键是小火慢炖,说得专业点叫“文火”。慢煮锅其实是一种电加热的石头锅,原理跟砂锅一样。保持温度的同时,加少热量损失,从而减少输入热量,降低水的蒸发量。因为为我们带来香味的物质大多数是挥发性的,减少水的蒸发量也就减少了香味物质的丧失,从而保持了味道的鲜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