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章句解:旨义

(2013-11-14 17:03:29)
标签:

杂谈

【原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章句解】「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虽未必亲睹,然遍历众说,未为所传闻者。加诸「今」于前,以明古道术。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为」者,后文所谓「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也。人人皆出己意,以为尽善尽美、至全至公,因此不可加。亦不必加,盖加即缺。而自为之意,乐称好说,成玄英所以训「方」为「道」也。 然物既善而全之,虽加一分则冗,亦必减一分则缺。言加不言减,庄生有深意存焉。

又以后文提点「古之所谓道术」,与「今之天下方术」为一敌体。则称名举实,以方术为道术,自以为是而已。而所谓「方」,有「欲」加诸焉。人有欲,故使道有封有畔,于是「道术将为天下裂」。老子云「朴散则为器」,器物之用,人欲驱使之。今观《庄子》文,隐一今字、易一俗字,显其名实,藏其隐密,玄而又玄,奇哉斯文。

至于不言减者,缘道贵损也。老子尝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而人人皆因「其有」而宝之,「以为方」,又以为「不可加」,遂使方术之误会。大患在于有,惟「加」可与之「有」,损则愈近之。纵意不及论,仅以式比,必也「有」而后「加」,「加」而后「有」。加「无」之为,未之有也。盖无原无,加之去之皆无,何以加减然。世人重言衍义,庄生反用之,隐故不自隐,显在其中矣。

【阐义】庄子开篇把“当前”的局势做了一番描述,那样的现状即便不是全为“当代”情况,也至少是可靠的能够征而引之的事实。因此,后文逐一点评,也是信可征也,不是胡编乱造。所以,“天下之治方术者”一定是实存其人其书的“者”,绝非缥缈虚无的假想。司马迁言五帝事,只能遍采传说,还要判断何言“雅训”何言不“雅训”,这种听闻的可靠程度当然大打折扣。孔夫子以周礼征殷礼、以殷礼征夏礼就相对好一些,因为可供损益。《春秋》有三世之说,所传闻世大约距离书的写定在两百年左右;所闻世近一些,也在百年前后;所见世最近,作者能够亲历亲睹,大约是在六十年以内,正好是人的一生、岁的一甲子。庄子描述“天下之治方术者”就像我们看鲁迅、胡适辈人,虽然不能亲炙其教,但毕竟其书历历在目,不是虚妄,相当于《春秋》的“所闻世”。

“所闻世”中的人都各执己见,觉得自己的学说不能损益。既然不能损益,想必相当得意,这是古人的理论自信。后文说,“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正是其真实写照。“自为方”表达的是他们的态度,但这样的态度来源于“所欲”。这个“欲”相当要紧,因为暗含了一个“器用”的观念。

大道超拔乎万物,如果落实为“器用”,那岂不坏事?《天下篇》用“欲”字等于为这一二三四诸家作了定论,这个定论有鄙夷的意味,但相当含蓄。贬而不伤,很有分寸。老子有“朴散则为器”的说法,和“道术将为天下裂”如出一辙,而所裂所散是怎么产生的?一个“欲”字。这真是很深刻,诸君要吃透,人间世的一切问题都来源自“欲”。

此外,原文所谓“不可加”,意即各自以为自己的学说完美而均称,不需要再行补缀添加,添加意味着有漏洞,这是揭人之弊。但以理度之,既然不能加,也应该是不能减的,因为要是能减,同样说明自以为方的理论有架屋叠床的繁荣之病。但庄子的话头只说到加,而避而言减。实际上,庄生可能有其深意。

庄生最注意意言之辨、名实之辩,当人人都把“自以为方的理论”认为是道术时,那真的道术也就被混杂了。所以,后文提到道术时,《天下篇》的措辞是“古之所谓道术”,一个“所谓”,可见其态度。按照常理,既然说的是“古之所谓道术”,那必然有“今之所谓道术”,那就是“方术”了。成玄英为庄子作注时,以“方”为“道”,没有问题。但这个道术是“今之所谓道术”,叫方术。道术是古时候的叫法,方术是庄子当时的叫法。庄子换了一个世俗所用的常见字,表达他的态度。

那么庄子不言方术之不减的深意何在,在“其有”这两个字上。因为人人欲之,自以为高,自以为握有绝对真理,是人无我有。虽然方术本身的损益也很重要,但大问题还不在于术的问题,而是提出方术的那群人。这些人是道术为之裂的始作俑者,是脑子里被充满了执着的人。

道术被割裂窜乱,固然无比重要,但人依旧是更重要的所在。所以,庄生只提一个“加”,这个“加”大错特错、这个“加”麻烦万端,因为“加”只会指向那个“有”字。而“减”指向那个“有”字,是没问题的。有了加才会有那个有,去加了才会继续有那个有。一切问题在于有,自以为有,这才谈得上自以为是。如果俱无,也就不麻烦去谈什么是非了。方术即乌有,人欲亦空幻。本来无一物,何处谈是非。

中国文字,极入精微。春秋笔法,一字褒贬。《天下篇》也有这个能力,同样意思的字,换一个用,易“道”为“方”,就能看到他的态度。一个“欲”字,衍生出两个层面甚至三个层面的意蕴,极富联想。但我认为更高明的在于这个“减”字,本来就是“减”字,所以干脆减去不写。但字被减了,不等于意思随着被减,反而愈发丰衍,真是叹为观止。

庄子文中屡现隐几之象,渐入神几。又说“隐故不自隐”,虽隐去而非由自隐,是文章、义理逼着隐。故隐去仍显实相,然又不单为一实相,而是数度实相。实而不执,成诸相和合之象。此象如何能言之,不能言,所以不写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章句解:天下
后一篇:道术一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