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央视过年期间上了一档叫《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古人经典篇章为词,谱之为曲。咏字用得好,歌以咏志。其中精彩处不少,黄绮珊的一曲《定风波》更是让我几欲堕泪。大家不妨听着此曲,看完下面这篇小文字。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是千古名词,因为名,所以众口相传,人云亦云,随之俗烂。一首绝妙好辞,因为成了成语套话,于是大家都变得不求甚解,只把好词当顺口溜念。

但借由这首曲子,可以重新启发品鉴的兴趣。这首小调合起来才62个字,分两阕叙述。伟大的艺术家对于叙述的把握往往高人一筹,蒋捷的《虞美人》是开篇就把层次分清,让读者瞬间洞悉框架

(2017-08-02 20:58)
标签:

杂谈

(图片是百度搜的,如果有侵权,请通知我,立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你们看庄子很逍遥,我看庄子很痛苦。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想说又没法说。庄子写了那么多寓言、重言,完全是因为不如此不足以尽意。那不说行不行,比如就坐忘,而吾丧我。我想当然可以,道理都讲透了,无非是个身体力行?但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庄子也有他不得已的地方。他的不得已未曾隐遁,只不过掩映于游戏。“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连语言本身都藏身在各种花俏的修辞之下,“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还要再去问语言背后的真意,那真是“更向荒唐演大荒”。庄子用一种反语言的姿态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巅峰,不但是庄子一生悲剧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症结所在。所以,这种逍遥是苦游,总是徘徊在“材与不材之间”。虽然游戏人间,但很痛苦。

庄子的思维按照这种反向的推演,一定会推到自我否定的路子上。庄七篇讲修行,讲精神“神王”,讲胜物而不伤,落脚点都在于抽离自己,把“物的我”否定成“意的我”

标签:

杂谈

​天水一朝,文化究极华夏渊薮,名家辈出,气象宏远,诗道亦然。诗道自唐朝以来,至韩愈而一变,到了北宋已脱尽唐代不羁发扬的底色,转为深厚广大的品格。


钱钟书《谈艺录》中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进而议论: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诗,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http://mmbiz.qpic.cn/mmbiz/gYo22EFGOGWPVM1PPbysJKEMRibW9yZMoOic933z94sFe8TFkibJxHONGhaz7WrnK2LLwQjE4GDQ8VOt2smTkKf7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

标签:

中国文化

出土竹简

思想

历史

古史研究中,自顾颉刚始,便很能见自学问而至于主义之争,从泥古到疑古进而至释古,李学勤先生又倡信古,都各有宗风,也吵得不可开交。但略加留意,即能发现这些定案又翻案,翻案又再翻案,大都源自于地下遗珍。而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史学发现都赖以材料的新出。

这些新材料,或得之洞穴,或取于秘府,但荦荦大端皆出于地下。一曰骨,二曰简,三曰帛。

标签:

文化

庄子

思想

中国文化

儒家

杨儒宾氏有一文盘点历代解说庄子与儒家渊源证论者,自韩退之、苏子瞻讫,次第觉浪道盛、方密之、王船山、钱澄之、石溪等,不一而足。就我狭窄的目见,近代则以郭沫若《十批判书》持论最为明确,颇可检到“我怀疑他本是‘颜氏之儒’”、“那些都是后学者的呵佛骂祖的游戏文字,而认真称赞儒或孔子的地方,则非常严肃”等句样,郭、杨两位的文章俱可寻,韩苏方王等贤哲的巨论更是斑斑见诸史,毋庸赘语。

今再举一例,略作申说。止庵《樗下说庄》评点庄子《养生主》开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语时,有颇见壸奥的观点。按本句出自《养生主》,语意自然首在“主旨于涵养生命”,从玄学及朴学的角度又可分别作解。玄学眼观,为善者,世人必然称善。然不求名,虽称而无可加。作恶者,斧钺必加诸自身。然吾丧我,虽刑而不伤神。考虑到庄子屡屡称道畸人,说“畸於人而侔於天”,如本篇出场的右师,被讲作“天之生是使独也”,口吻上简直像在说两条腿的人反而都是残疾的一样。再证之《庄子》中诸多篇幅出现的得道神人可水火不侵

标签:

杂谈

理由是:1.刚成年子女经济较为窘迫,贷款有助于改善生活状态。

2.面对经济困难,刚成年子女容易倾向短期利益,择业短视,贷款能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

3.以贷款形式出现,能分清两辈人的权利义务界限,不因亲属关系夹杂混乱。长辈利用心理优势能指令晚辈,晚辈接受馈赠存在心理压力。

4.低息或无息,有利于年轻人增进对长辈的感恩心态。

5.无息贷款能避免无偿赠予可能带来的年轻人的劳动惰性。

6.贷款有利于培养年轻人信用意识。

7.解决信用问题,避免从银行系统贷款的麻烦问题。

标签:

诗词

祭日

周汝昌

八声甘州

分类: 诗词
念先生遽去已三年,十载恍惚迁。
是从容膝晤,案惊快语,斜草疏笺。
知又滕黄手杖,曾与对无眠。
万古遭虫蜮,付笑谈焉。

执手昔亲语耳,寄重文章意,竟教愚滇。
愧浮生弄术,便自误成筌。
也彳亍、始今临谒,愿心雄、传雁昊穹天。
流连者、札温书暖,红庙尘缘。

乙未四月初五(2015年5月22日夜)
标签:

旅游

诗词

记往

分类: 诗词

太乙守天则,阴阳定溢蚀。

行山观水脉,入海仰峰极。

啖蟹须何喜,君逑意岂息。

眼前多蹇仄,相与手接即。

 

                   2015年2月5日

(2014-12-13 09:13)
标签:

五绝

重瞳

年华

诗词

分类: 诗词
年华随倥偬,南异北同风。
十载梦酣人,幡然醒紫瞳。
(2014-10-23 21:26)
标签:

铁围山

红楼梦

宝玉

结局

杂谈

我时常窃以为,《红楼梦》中的铁网山,实际便指的是铁围山。虽然围野四方、去网三面,可天网恢恢,到底难逃羁绊。脂砚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意虽中,可词不达。尤其“迷津”二字,殊不痛快。而佛家惯常讲铁围山,比雪芹笔下吉光片羽要明白仔细地多。铁围山间,地狱之所在,不但有俗尘中人耳熟能详的无间地狱,余者更狱狱相连,正是“铁围之内,有如是等地狱,其数无限。”因此,看到贾珍以为奇货可居,以铁网山樯木做成的棺材,为不易之选,亦不禁使人哑然失笑。可怜秦氏女,活时,既难逃尘网,死后,也只能归身地狱了。兼之,铁网山出自潢海,不免令人作“潢池”之想,虎兕之斗,岂得空穴来风?不过,转念一思,这又哪是一个秦氏的下场。箕裘颓堕、家事消亡,恐怕皆从此出。易堕者,除此迷津,还有“潢海”,不得不堕。纵是“虚热闹”,也得承受将银子花得如海水淌。而难逃者,岂止尘网,更是狱墙。所谓“独有一狱,名曰无间。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为。”睡了铁网山的樯木,便不妨安心入地狱罢。

这是贾府诸人的易堕难逃,分明照应。淡极的,艳冠群芳。知命的,强作英雄。欲洁的,何曾清洁。心高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