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央视过年期间上了一档叫《经典咏流传》节目,以古人经典篇章为词,谱之为曲。咏字用得好,歌以咏志。其中精彩处不少,黄绮珊的一曲《定风波》更是让我几欲堕泪。大家不妨听着此曲,看完下面这篇小文字。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是千古名词,因为名,所以众口相传,人云亦云,随之俗烂。一首绝妙好辞,因为成了成语套话,于是大家都变得不求甚解,只把好词当顺口溜念。
但借由这首曲子,可以重新启发品鉴的兴趣。这首小调合起来才62个字,分两阕叙述。伟大的艺术家对于叙述的把握往往高人一筹,蒋捷的《虞美人》是开篇就把层次分清,让读者瞬间洞悉框架
标签:
杂谈 |
(图片是百度搜的,如果有侵权,请通知我,立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你们看庄子很逍遥,我看庄子很痛苦。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想说又没法说。庄子写了那么多寓言、重言,完全是因为不如此不足以尽意。那不说行不行,比如就坐忘,而吾丧我。我想当然可以,道理都讲透了,无非是个身体力行?但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庄子也有他不得已的地方。他的不得已未曾隐遁,只不过掩映于游戏。“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连语言本身都藏身在各种花俏的修辞之下,“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还要再去问语言背后的真意,那真是“更向荒唐演大荒”。庄子用一种反语言的姿态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巅峰,不但是庄子一生悲剧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症结所在。所以,这种逍遥是苦游,总是徘徊在“材与不材之间”。虽然游戏人间,但很痛苦。
庄子的思维按照这种反向的推演,一定会推到自我否定的路子上。庄七篇讲修行,讲精神“神王”,讲胜物而不伤,落脚点都在于抽离自己,把“物的我”否定成“意的我”
标签:
杂谈 |
天水一朝,文化究极华夏渊薮,名家辈出,气象宏远,诗道亦然。诗道自唐朝以来,至韩愈而一变,到了北宋已脱尽唐代不羁发扬的底色,转为深厚广大的品格。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进而议论: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诗,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标签:
中国文化出土竹简思想历史 |
古史研究中,自顾颉刚始,便很能见自学问而至于主义之争,从泥古到疑古进而至释古,李学勤先生又倡信古,都各有宗风,也吵得不可开交。但略加留意,即能发现这些定案又翻案,翻案又再翻案,大都源自于地下遗珍。而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史学发现都赖以材料的新出。
这些新材料,或得之洞穴,或取于秘府,但荦荦大端皆出于地下。一曰骨,二曰简,三曰帛。
标签:
文化庄子思想中国文化儒家 |
杨儒宾氏有一文盘点历代解说庄子与儒家渊源证论者,自韩退之、苏子瞻讫,次第觉浪道盛、方密之、王船山、钱澄之、石溪等,不一而足。就我狭窄的目见,近代则以郭沫若《十批判书》持论最为明确,颇可检到“我怀疑他本是‘颜氏之儒’”、“那些都是后学者的呵佛骂祖的游戏文字,而认真称赞儒或孔子的地方,则非常严肃”等句样,郭、杨两位的文章俱可寻,韩苏方王等贤哲的巨论更是斑斑见诸史,毋庸赘语。
今再举一例,略作申说。止庵《樗下说庄》评点庄子《养生主》开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语时,有颇见壸奥的观点。按本句出自《养生主》,语意自然首在“主旨于涵养生命”,从玄学及朴学的角度又可分别作解。玄学眼观,为善者,世人必然称善。然不求名,虽称而无可加。作恶者,斧钺必加诸自身。然吾丧我,虽刑而不伤神。考虑到庄子屡屡称道畸人,说“畸於人而侔於天”,如本篇出场的右师,被讲作“天之生是使独也”,口吻上简直像在说两条腿的人反而都是残疾的一样。再证之《庄子》中诸多篇幅出现的得道神人可水火不侵
标签:
杂谈 |
理由是:1.刚成年子女经济较为窘迫,贷款有助于改善生活状态。
2.面对经济困难,刚成年子女容易倾向短期利益,择业短视,贷款能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问题。
3.以贷款形式出现,能分清两辈人的权利义务界限,不因亲属关系夹杂混乱。长辈利用心理优势能指令晚辈,晚辈接受馈赠存在心理压力。
4.低息或无息,有利于年轻人增进对长辈的感恩心态。
5.无息贷款能避免无偿赠予可能带来的年轻人的劳动惰性。
6.贷款有利于培养年轻人信用意识。
7.解决信用问题,避免从银行系统贷款的麻烦问题。
标签:
诗词祭日周汝昌八声甘州 |
分类: 诗词 |
标签:
旅游诗词记往 |
分类: 诗词 |
太乙守天则,阴阳定溢蚀。
行山观水脉,入海仰峰极。
啖蟹须何喜,君逑意岂息。
眼前多蹇仄,相与手接即。
标签:
五绝重瞳年华诗词 |
分类: 诗词 |
标签:
铁围山红楼梦宝玉结局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