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但斌观点 |
[国内许多机构投资者靠资金堆积与内幕关联交易铸造起来的高股价,经不起时间天平的称量,一旦市场资金供应链条断裂,那对整个市场来说,无疑是场灾难。]
中国股市具有资金推动型的市场特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中科创业(0048)因资金供给链条断裂导致暴跌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案例。国际货币的投资大师,马丁"芭尼斯曾经告诉我们:“货币并不是一项东西,它是一种承诺,是诸多承诺链中的一环。如果承诺链中任何一环断开了,并且如果它既不能被某些更有力的承诺代替,也不能被承诺链中的其他部分所代替,那么承诺链中所有的承诺都会破灭。”从这个角度,国内许多机构投资者靠资金堆积与内幕关联交易铸造起来的高股价,能否经得起时间天平的称量是个考验。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中国股市将有倾斜的一天。①
以管理10亿(人民币)规模为例统计:保底成本,按保银行年贷款利率5.85%与固定回报8%各占一半计算,资金成本年平均总额=5亿X0.0585+5亿X0.08=2925万+4000万=6925万元;人工成本总额=10人X12万元(年平均工资+奖金)=120万元;经营管理费用、房租与固定资产折旧等合计200百万左右;引进资金奖励费用按1.5‰计,10亿需奖励给相关人员150万元。运营成本以上各项合计:7395万元。如果不产生亏损,10亿规模的委托资产年平均回报率必须保证在7.4%以上;如果10亿规模的委托资产均采用8%的固定保底委托方式,则年回报率必须保证在8.5%以上。
以上证指数为评价标准,中国股市1991年—2000年,年平均收益率40.54%,剔除1991年与1992年的超高收益率,年平均收益率16.39%。这些年,中国股市大牛市的表现以及不健全的法律和体制,为国内的各类机构提供了保证10%以上收益的机会。但这之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实践证明近几年要想取得年平均16.39%的收益率,对许多大机构来说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每年的资金成本压力会逼迫一些投资机构依靠制度缺陷、内幕交易、资金优势采取一些激进做法,通过集中投资几只股票获利。而通常的情况是,做高股价容易,但想兑现利润出来非常艰难。这种情况积累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股票,股价的高涨,不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成功造成而是因为资金堆积以及“编故事”的能力。中国股市许多质地并不突出的股票的流通股集中度已相当高,这相当危险,而且市场资金越充沛,越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出现。
现今的中国股票市场已有点只能涨不能跌的味道,因为对身处其中的机构而言,巨大的资金压力是靠着坚挺股价来表现的,一旦市场走向调整,回笼资金压力增大,加上委托资产的经营成本,这些机构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过去十年中国股市是由供求关系型的市场形态主导,需求大于供给导致股票可以一高再高,但随着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增发和配股条件的降低、创业板推出、国有股问题逐步解决,不远的将来供求平衡型的市场格局将会来临,而一旦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变化有偏差,将可能导致原有市场资金供应链条平衡被打破甚至断裂,那对整个市场来说,无疑是场灾难。
注①:如何发展有效率的股票市场?不至于泡沫过大,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如何在股票供给与需求达致平衡的过程中,解决好股票价格的软着路,防止出现“大地震”,对中国的证券监管与经营部门,是一个非常严肃与严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