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但斌观点 |
既然是论剑,论的成分就要多些,而且希望比出个胜负。不过,你要说金庸笔下的《九阳真经》与《葵花宝典》那一个更厉害,这恐怕谁也说不清,如非要决出个胜负,可能还需要看比剑的双方,那一位更能领悟武功秘诀的真谛。
重点投资与组合投资孰优孰劣,在投资界争议颇大。以基金泰和为例,两种风格的较量最终引出了“基金黑幕”的暴光,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引证未必恰当。但从中国股票市场市盈率高达70倍的特殊情况看,除非停手不做,否则,组合投资的风险比重点投资还要大。相比较,重点投资如果是建立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赢利能力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组合投资。央视二台曾播放过一个“十年陈谷香”的节目,片中的几位主人公由于致力于长期重点投资看好的股票——上海金陵(600621)与东大阿派(600718)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十年时间也许太短,在市场处于长期牛市时,采取这种股权投资式的投资策略效果明显并不奇怪,但是当它碰到金融风暴、经济的重大变化与政治事件的影响时,如果其选择是错误的,那就必须得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了。巴菲特在1987年10月股票市场大跌期间,手中仅持有三种股票,分别是价值10亿美元的ABC(美国广播公司),7.5亿美元的CEICO,以及3.23亿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将20亿美元的投资全部集中在三只股票上,在当代的机构投资者中相当少见。幸运的是巴菲特有足够的智慧,让他拥有好的企业并能抗衡金融危机。当然,任何一种投资方法都有它不完善的一面以及局限性,但是在常态的社会条件下,股权投资在较长的时间内会超越其他的投资方式是一个被中外股票市场实践所证明的事实。
“如果我们不愿意拥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这是巴菲特的观点,对长期股权投资者来说深入了解企业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十年陈谷香”片中的几位人物都与上市公司高层人员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巴菲特所赞赏的正是那些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管理人员并尽可能与之建立私人友谊。90年代逐渐风行的“关系投资”理念,巴菲特是最好的身体力行者,他认为投资应该是股东、管理者、客户多赢的结果,因此,挑选优秀的管理者,与他们长期坦诚地合作,是股东当仁不让的职责。只有有了这种基础,你才能永久持股,永远是赢家。
如果说中国几位长期投资的实践者,由于时间和经历的市场变化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巴非特在1965年——2000年35年的投资生涯中通过长期持有为数不多的股票,不仅赢得了迅速增长的财富,而且把华尔街的炒家们打得落花流水的案例,至少可以说明长期股权投资是一条可以走向成功的可选择之路。
不知“十年陈谷香”中的节目主角,要将他们的股票放置多久?是否会想到他们的孩子?如果投资是从整个家庭的角度来考虑做决策,那么他们的投资期限不仅应包括自己的一生,还应该包括他们最挚爱人的一生,甚至整个家族的生命延续。当然,对那些爱国的投资者来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业:回馈社会。
当然,采用巴菲特的办法还要有适当的社会环境,而中国能否拥有值得一个投资机构与一个家族超过百年持续投资的企业?而且被投资的企业还要合乎促进经济繁荣、环境保护与社会平等的道德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的商业文化似乎难以产生西方社会那种上百年屹立不倒并始终遵循商业道德、拥有生机与活力的世界级大型企业,这是目前的现实也是笔者的困惑。
“十年陈谷香”中的企业正在生长,当百年以后,希望我们的子孙还能看到它们,就像美国人看到通用、波音、可口可乐与微软一样。如果我们想仿效巴菲特,对这些长期投资者和企业而言,将是一条充满艰辛、挑战和竞争性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巴菲特是唯一一位靠证券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从他的成功经验至少证明重点投资到目前为止是最优秀的,由此,巴菲特始终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这是巴菲特最近在其旗舰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谚语,这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