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
(2008-11-19 10:07:32)
标签:
财经 |
分类: ★精品文章★ |
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
转自FT中文网2008-11-19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约翰•里德(John Reed)、帕提•沃德米尔(Patti Waldmeir)
世界需要更环保的汽车,这个每个人都认同,而王传福相信,只要将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资金结合起来,他就能做到这一点。
就在1个月前,道琼斯指数下滑近7%,这天成为华尔街最糟糕的一天,而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MidAmerican Energy)购买了王传福创办的比亚迪(BYD)公司10%的股权。
比亚迪是充电电池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者,是中国汽车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巴菲特的投资无疑投了他一张信任票,他相信,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王传福能将电池和汽车结合起来,领导电动车领域的绿色革命。此举刺激了香港股票市场:王传福持有25%股份的比亚迪股价上涨了42%。
最近某个周六的早上,在与香港毗邻的工业腹地广东省深圳市的比亚迪总部,王传福明确表示,他认为自己的公司是一个象征,表明工业领袖的指挥棒已从西方传至中国。
长长的会议桌上,放满了给来访者准备的健怡可乐,王传福就坐在桌子一头,身穿短袖衬衫,衬衫口袋里装着圆珠笔。42岁的王传福戴着眼镜,看上去更像中国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而不是打扮光鲜的汽车业高管,如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巴菲特显然在打赌,王传福将会成为启动汽车技术领域下一次革命的怪才。
王传福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他表示,他的目标是在2025年前把比亚迪建成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相信我们会成为全球领先者,”他说。“从技术角度讲,10年应该够了。”汽车业即将发生一场变革,即向锂电池驱动的插入式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转变,这一转变将把一些最快的技术变革引入100年的汽车历史中,而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他将成为这场变革的中心。
当我请他总结比亚迪是如何逐步做强的时,他的回答很谦虚。他说:“我们是典型的中国企业。我们脑子好,干活卖力。我们利用了形势。”
不过,他谦逊的话语掩饰了一种文化骄傲:王传福说,中国企业比西方竞争对手更聪明,更肯干。他表示,中国的主要优势是市场规模和人口的素质;每年有大学毕业生500万,“比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口还要多,”他说。并且他们的工资也比西方或日本的竞争对手低。
比亚迪雇佣了1万名工程师,其中一半人在做汽车方面的工作。王传福表示,未来10年内,他将雇佣3万名汽车工程师。美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雇佣不起这么多人,他说。“成本太高了。”
比亚迪的大多数经理直接从大学招聘,然后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把刚毕业的学生安置在靠近工厂的一栋宿舍式高层建筑里。
13年前王传福创办公司时,甚至缺乏进口日本电池自动生产线的资金。如今,公司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市场份额为30%)、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可充电电池第二大生产商。或许更令人吃惊的是,2005年生产出第一款自主品牌车的比亚迪,今年9月份的汽车销量超过了任何一家本土汽车制造商。此次里程碑式的月度销量主要是由于比亚迪新款微型车F0的推出,不过短期内,这种销量不会持续下去;但领先汽车咨询公司JD Power仍然预计,比亚迪今年的销量会增长逾50%。
王传福曾在北京读研究生,1995年创办比亚迪公司,这时中国政府已开始对外开放。“当时深圳是一个热点,”他说。“这里出现了淘金热。”
当时,政府研究人员缺乏资金,王传福备感气馁,便从一个亲戚那里借了钱,并开始自己制造镍电池。他使用的是自己根据技术刊物拼凑而成的半自动设备。比亚迪使当时的日本电池生产商陷入了被动局面。面对索尼(Sony)在日本和三洋(Sanyo)在美国发起的诉讼,比亚迪没有低头,三洋公司最终以庭外和解告终。
垄断了小锂电池市场后,王传福把比亚迪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可替代燃料汽车上。随着世人的注意力从内燃发动机转移到了更环保的选择,王传福觉得,自己在电池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将赋予他在电动汽车竞技场上不可阻挡的优势。今年晚些时候,比亚迪将推出一款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并于2011年销往美国和欧盟(EU)市场。全电力驱动的E6汽车于明年在中国上市。
比亚迪将与雷诺(Renault)、日产(Nissan)、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以及计划在中国制造Volt车的通用电气(General Motors)同台竞技,这些厂商都生产插入式汽车。王传福表示,他已做好了准备好。他说:“我相信,中国企业能够成为可替代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的领先者,因为我们的电池质量好。”在解决插入式样车存在的充电速度和车载电池的持久性等问题上,更有经验的汽车制造商困难重重。这些电池的持续时间需要比手提电脑的电池长得多。
王传福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同意他的说法,他们指出,比亚迪车的制造工艺远低于著名汽车制造商的汽车标准。一家领先外国汽车制造商的中国业务负责人表示:“他们在异响、舒适度、燃料经济性、加速及驾驶平稳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有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好。”该负责人曾驾驶过比亚迪汽车,但要求匿名。
英国《金融时报》绕着比亚迪停车场对E6样车进行了试驾,结果证实了此观点。此车安静、节能,但操控和外观质量达不到多数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汽车标准。比亚迪要想让美欧普遍接受它的汽车,可能会面临重重障碍,尤其是在牛奶等中国产品最近发生丑闻之后。
此外,由于出现了几起笔记本锂电池爆炸事件,无论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的汽车制造商,面临的电动汽车潜在产品责任风险都是巨大的。
王传福立场坚定地反驳了这一点。“我们是唯一一家从来没有召回过产品的电池制造商,”他说,暗指三洋和索尼都曾发生过花费浩大的召回事件。“我们对电池的质量非常有信心。”
他承认,在品牌建设、与那些拥有数十年消费者认知和市场经验的外国品牌相比,比亚迪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表示,从另一方面来看,插入式汽车多少像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白纸。
“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新型汽车,每个人的起点都一样,”他说。
译者/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