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抄底的时机到了吗?(下)

(2008-11-20 11:08:51)
标签:

财经

分类: ★精品文章★

抄底的时机到了吗?(下)

 

转自FT中文网2008-11-20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约翰•奥瑟兹(John Authers)

 

这再一次振奋人心,但与此同时必须伴以警告:市场往往超调,在长期过于昂贵之后,它可能会变得过于廉价。因此,这两项衡量标准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即股价在触底前还会进一步大幅下跌,即使它们目前的定价已经相当合理。

另一个多年来一直预示着股市顶部和底部的衡量标准被称作q。它指的是公司股票市值与公司净值(资产负债表上的权益价值)之间的比率。公司市值又会逐渐趋向这一标准。根据q比率,在被高估逾10年后,股价如今似乎再一次处于合理价值。

这一等式中的决定性关键因素与未来有关。这场衰退将有多严重?通常,市场底部与衰退密切相关,如果经济已经见底,几个月后即将出现更大范围的好转,市场通常会开始复苏。

因此,对那些认为本轮衰退将在明年前几个月结束的人而言,现在似乎确实有买入股票的理由,因为股价已隐含计入一次长期、严重的衰退。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的蒂姆•邦德(Tim Bond)表示,股市可能面临“一代人的买入机会”。根据巴克莱从信贷息差得出的经济预测模型,市场预计美国明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降幅将高达15%。相比之下,在大萧条时期,GDP平均每年收缩14.1%,其中最糟糕的1932年萎缩了23%。

如果最终形势会比这好那么一点儿——由于从上世纪30年代汲取了教训,对本轮衰退的政治反应大为不同——股市或许将开始回暖。不过,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驻伦敦的股票分析师、坚定的悲观主义者艾伯特•爱德华兹(Albert Edwards)认为,这是个错误。“以前,股票在衰退底部反弹不是受预测力推动,而是在利率和债券收益率暴跌之际扩大市盈率。经济的坏消息是股价的好消息。”

他认为,这一次,全球面对的是历史性的债务过剩。各国大幅降息,却既没使股市、也没使经济好转。因此,股票更有可能是与经济增长挂钩,而非债券。这进而意味着,股市可能不会在经济复苏前反弹。

不管怎样,要断定市场即将见底,必要条件是人们相信经济很快即将反弹。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格兰瑟姆表示:“大泡沫往往泛滥成灾。但我们通常不会投资于估计很可能形成的泡沫,而是逐步慢慢投资,希望能有好运。”

“毕竟,如果股票很有吸引力,而你没买,机会溜走了,那么你不仅是看上去像个白痴,你就是个白痴。”

下跌期

有史以来最厉害的熊市始自1929年,至少持续至1932年,与大萧条的时间相符。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86%。

尽管许多市场学者会认为这是个独立事件,但股市自1937年起再一次下跌。一年的时间里,标准普尔指数再遭54.5%的下跌,尽管年底时点位仍高于1932年以来的高点。该指数花了25年时间,才回到1929年峰值水平。

这一先例令人担忧:在1929-32年熊市的此刻,股市在触底之前又跌去了75%。

最黑暗的日子

如果还需要其它例子,人们总会提及1987年股灾的黑色星期一。但这可能是在偷换概念。这是股市历史上最糟糕的单日表现,但股市其时已充满泡沫,当时经济相当强劲,市场很快出现反弹。

本次经济形势更加险恶,目前股市整体跌幅更大。因此,与1987年进行对比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油价下滑

另一个最常用以比较的时代是1973年开始的熊市。当时恰逢油价飙升,70年代大“滞胀”周期伊始。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47.8%。

在迄今最坏的情况下,2007-08年度股市跌去了几乎一样多的46.9%——而这一过程的速度更快。

数个月前,随着油价飙升至空前水平(正如它们在1973年一样,但原因不同),人们开始重提对通胀的担忧,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比较。但目前,由于各国央行宣布降息,以遏制通货紧缩恐慌,这种比较看上去有点夸大。

虚假底部?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标准普尔指数下跌49.1%。这一幕还令人记忆犹新,但其教训却值得怀疑。一开始,股价的高估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但在其回归正常估价前,人们已停止抛售。

但世通(WorldCom)公司2002年丑闻期间的底部是假的?根据一个理论,反弹仅仅是因为利率的过度下调刺激了信贷泡沫。这意味着,只有当验证2002年是否是假底部后,最近的大跌才能停止——意指股价必须在上个月低点的基础上大幅下挫。如果它们跌破这一水平,与上世纪30年代的对比会愈发令人不安。

译者/岱嵩、陈云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