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精品文章★ |
张先生:
您好!
我于今年9月份订阅了《Value》(我朋友永娟女士也订阅了4年的杂志),感到内容很好,不愧为高端投资利器,更有儒雅之风,看后受益良深。掩卷沉思,会给人以思想上的激荡和启迪。
我是今年才了解并初涉价值投资的,自己在闽发也办了个人博客,大多转载一些价值投资理念方面的文章,实在不登大雅之堂。
我现在一直持有两只股票:招商银行和万科。招商银行是今年4月19日买进的,万科是6月30日买进的,并且一直持有到现在。我选这两只股票之前进行了很认真细致的调研(当然我没有实力到公司实地考察),后来看到了您以前在《Value》杂志上发表的《医道和商道》那篇文章,更感到这两家公司值得长期投资。有一次在上海证券报上看到了对独立投资人陈理先生的采访(我曾和他有过两次短信来往,后来他办了“中道巴菲特俱乐部”就再无往来),他认为巴菲特理念在中国不日会越来越光大,只可惜国内的先行者把巴菲特投资理论介绍给中国投资者晚了十年之久。
张先生,看到您的文章,我知道您思如涌泉,文笔朴实流畅,叙事不施粉墨,思维如行云流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字里行间透出正气,点点滴滴就把投资说得很透彻。张先生,我给您写这封短信的时候也是斟酌再三,知道您工作很忙,每天有很多的事情在等着您,对像我这样的无名之辈可能如沧海一粟,不值得您在意,但很愿意聆听你的教诲并希望得到你的赐教。
另外,也想请你谈谈对招商银行和万科的看法。
百忙之中打扰您,万分感谢。
此致,
敬礼!
敬礼!
时成
2006年10月26日
时成先生:
您好!
本来这期的“编辑者言”是想谈谈上海房地产的,已有腹稿,正欲提笔,见到你的来信,便临时改变主意,回封信吧。
首先,我的文章并没有你说得那么好,我倒建议你看看本期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的2006年》,真是有感而发,写得明白畅晓。
其次,关于万科和招商银行,我们的观点早就写在白纸黑字上了,一直没有变。为了买这两只股票,我早把房子也卖掉了,就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对它们以后有什么想法,也会发表在《Value》上的。
你说要我赐教,不敢当。如果我不编辑《Value》,必须写些“专业”文字的话,我也许不会对“投资”或“价值投资”写这么多东西,因为有人比我谈得更好,有人比我水平高却不轻易谈论。前几天,一位比我年轻十岁的朋友,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书稿提点意见,我看完书稿后,直言此书没有什么价值,建议他以后有了真正感悟后再出书吧。这位朋友很用功也很爱读书,很不错,只是功力不够。其实我过去也出过不少书,现在也是“悔其少作”,那些书不出也罢。
十年前,我正值而立之年,就是想往上跳,结果一跤跌下来,摔得很疼。现在年已四十,想不惑,但我已不着急。上星期,一朋友与我吃饭,说他的企业正值做大之际,要拼命往上一跃,否则不进则退,可能全盘皆输。这位朋友比我还大三岁,很有激情。我问他,能够一步步走的事,为何要跳?跳下来摔得不轻怎么办?上两个月,国庆假期聚会,碰到小我六岁的朋友,生意做得也很大,酒桌上,他扬言要灭了行业里的对手,做老大。我当场道:“你干嘛老要灭人家呢,自己生意做好就是。你灭人家,人家改天也能灭你,你总有‘倒霉’机会的。”
这都是“惑”(祸?)。几个月前,中国“首富”黄光裕在收购永乐后,口出狂言,有统一天下(家电流通行业)之势。我的一位有信仰的朋友就说,黄光裕一定会有麻烦,因为他如《圣经》中所言,想做“王”了。想做王的人太多了,就拿医药行业来说,华源、三九和现在输得精光的东盛科技,都曾贪婪地大收购,最后是为了收购而收购,为了争斗而争斗,商业意义甚小,美其名曰“整合”行业,下场则是被人整合。
2006年,震动国际投资界的大事是巴菲特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了出去。对很多人来说,就从来没有看懂过巴菲特,现在就更别想看懂了。有人说巴菲特是神,把他高高供起来,然后大家又可以安心玩自己的赌博把戏了。可是,一个真正有要求的人,必须思考巴菲特为什么会那么做?因为巴菲特不是神,没必要崇拜他,我们完全可以仔细审视他。
把一件事做得尚可,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事做得出类拔萃。做投资也是如此,做投资为了什么?投资成功就有了钱。但一辈子辛苦地做投资,就是为了钱,难道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很多年前,我和一位朋友讨论过盖茨之流究竟为什么要赚这么多钱?朋友说,他们就是比赛临死之前谁比谁钱更多。我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是傻子,我绝不干这种傻事。因为我看不出他们与比谁的贝壳和大石头更多的原始社会初民有什么区别。十多年过去了,盖茨去做慈善了,巴菲特也把钱给了盖茨去做慈善了,看来他们不是傻子。
这就是说,你必须为终其一生或主要的精力去干的某件事找出合理的解释,并与你人生的意义结合在一起。可惜的是,对不少人而言,人生的真正意义找不到,他们把及时享乐和赚钱(包括投资)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由于这些目标不具备终极性,最后还是虚无。
朋友,听起来我像在说教,事实上,你对不真正相信价值投资的人去说价值投资,也是白说。要相信你一直不相信的事情,就得解放思想。怎么解放思想?尤其像我这种已虚度四十年华的人。最近,我一直在观察自己十四个多月的儿子,看他凭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掌握这么多技能和知识。比如,我和妻子是英语、国语和上海话都与儿子说,他却接受得一点都不累,他听得懂我们用国语和英语描述同一样事物,也能分别用普通话和上海话连续叫两声爸爸。开始的时候,一些朋友和亲人都担心我用三种语言(方言)教儿子,而我家的保姆又是河南人,儿子岂不被搞糊涂了。我们则坚持,这是大人用自己的观点去套用一个小孩子,却从没想过自己是固执而无法接受新思想或接受得很慢。
怎么让自己变得如赤子般去相信有一个新世界在等着我们?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儿?只有这些得到了领悟,投资的小道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相信有解决之道,且也慢慢地看到了一扇信仰之门,它并不神秘,在《Value》的一些文章的背后,也能看出这样的信仰。
志雄
2006年10月31日
2006年10月31日
文章引用自:http://www.valuegood.com/neirong/200612/019.ht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