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说话的云
说话的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74
  • 关注人气:1,9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2013-07-15 16:22:25)
标签:

365

陈惠芳

宋玉村

下村日记

杂谈

分类: 今日故事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八十四岁的马宗仁和七十八岁的老伴黄显翠)


 

    小芳要变雷公,说话的云要变黑云,咋办?还用问吗?继续晒太阳,晒出健康的肌肤,晒出硬朗的作风。这老天也真够意思,晓得俺和小芳的心思,一连的大好晴天,高温天气,正适合过晒瘾。太阳更够意思,和老天配合得天衣无缝,把只眼睛睁得贼亮贼亮的,仿佛专为俺和小芳卯足精神,成全俺与小芳此个夏天的一地晒事。

 

    星期一是一周最忙碌的一天,上午有三个会,例会、支部书记会,县乡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会,分身乏术在其次,关键俺不可以把可爱的小芳一个人孤单地留在房间,这点恻隐之心咱还是有滴。早在昨晚,我们在澧水河畔的停弦复船小农家餐馆吃农家饭时,俺就在深刻地琢磨,应该三场麦子一场打,三会合一,如此才可以留点上午的时间与小芳晒初升的太阳。小芳直摆手,别管我,上午我在周边农户转转,一个人清静地思考一下夏天,整理整理一下此行的心得,你中午来更好。小芳有此小九九,咱不能不成全,成全他,自然也就成全偶。

 

    话题归正。吃过午饭后,小芳心急火燎地催促俺直奔主题。我知道小芳同志的作息,中午和下午的时间金贵,一般情况下要赶在下午下班之前发出稿子,好明天见报,所以特别能理解他的着急。我看看头顶的骄阳,简直悬浮在头顶,一伸手就可以抓出一把火来。尽管有点于心不忍,还是果断地带领小芳走进了阳光的深处——宋玉村马宗仁家。

 

    如此快地确定采访主题,难道是上午小芳一个人在阳光下思考夏天的成果?显然不是,他是有备而来。早在长沙,他就将我去年在的十九篇下村日记《下村札记:我在宋玉驻村的日子》下载装进了自己的手提电脑,专门逐篇进行了研究,此行的主题在进入常德时就成竹在胸了,我自然围绕他探究的内容安排这几天的行程。

 

    从主公路下车,支书马显清在路口等,陪同小芳采访的有乡党政办主任罗海明,驻村干部李章湘,还有一位来乡里参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郭子豪。郭子豪挺优秀的,他是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学生会副主席,下期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农业经济。他对小芳的采访同样充满好奇。在热情的阳光下,我们花了不到十分钟就进到了马宗仁的家。八十四岁的马宗仁在家等候,他七十八岁的老伴黄显翠和从广州回来的小女儿也在家等候。

 

    有关马宗仁的文章我写过好几篇,他的中短篇小说《患难之交》是我写的序。陪同记者采访马伯应该是第二次,前一次是常德晚报记者姜鸿丽。小芳的问题很多,马伯有点耳背,我就给他当传声筒,把小芳的声音换成临澧话,然后扩大十倍的音量,再输送进马伯的耳膜。一叠叠手稿,一本本证书,一本本用稿书刊,小芳看得一丝不苟。

 

    采访持续两三个小时,不用我记叙,小芳的日记很快就会晒出来。在返回的路上,小芳就确定了采访标题《看望农民“老作家”》。我打下这篇博文时间不长,估计小芳还在咬文嚼字,趁这当口,我得去驻点村永安村一趟,今天是“强服务,创满意,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的进村入户日,点村近期的工作要安排一下。

 

    就此打住。

 

                      2013年7月15日于宋玉城

 

附陈惠芳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6152d0102efmj.html):

 

湖南日报新闻专栏《高温时节晒作风》

            看望农民“老作家”
                               ——“宋玉村日记”之二

                                      本报记者陈惠芳 

    7月15日,星期一,晴

    今天的气温比昨天还要热。高温时节,宋玉村的老人们情况如何?
    中午,是一天气温最高的时段。上午开完乡干部“群众服务日”动员会,临澧县望城乡党委书记刘金国就带着乡党政办主任罗海明,驻村干部、财政所所长李章湘赶到了宋玉村。刘金国说:“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一位农民老作家。”
    每个月的13日、14日是望城乡干部的“群众服务日”。因7月份的这两天是星期六、星期日,乡里根据县里安排,调到了15日、16日。
    记者沿着一条小路,走到一处非常简陋的平房前。穿过屋前的禾场,走进里屋。戴着老花眼镜的老人,伏在一张堆满了杂七杂八东西的小桌子上勾勾划划。旁边站着的老人,正在给他扇蒲扇。
    伏案的正是农民老作家马宗仁,84岁了。他正在修改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患难之交》,大众文艺出版社准备出版。扇蒲扇的是他的老伴黄显翠,也有78岁了。
    “天气这么热,您还在写作,要注意休息啊。”
    刘金国跟马宗仁是老熟人了。《患难之交》还是刘金国写的序呢。刘金国的声音比平时起码提高了一倍。原来,马宗仁的耳朵有点“背”。
    乡里的干部将水果、高温时节常用的药品送到了马宗仁手上,还有200元慰问金。
    在宋玉村,马宗仁是名副其实的农民“老作家”。马老之“老”,是“资历”之老,是写作跨度之长,无人可比。1957年,他就创作发表了独幕话剧《无风不起浪》,至今已有56年。他最擅长的是小说创作,长篇、中篇、短篇小说都写。写在信纸上,写在学生作业本上,有空白纸都写。天寒地冻,写。酷暑天气,也写。
    马宗仁说:“周围的人都喊我作家,我不是作家。我坚持写作,只是证明我有这个爱好,老了还能写点东西。”
    马宗仁的身体好,记性也好。他说:“我也当过干部。”
    1950年,马宗仁参加“土改工作队”。1951年到1962年,当过三区、县公安局的特派员。1962年,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大背景下,他主动要求回乡当了农民。
    这个当过干部的农民,跟别人不太一样。耕田之后,还要笔耕。其实,他只读过4年私塾,而且还是“半耕半读”。上半年读书,下半年干活。书只读了一、三、五、七册。文化程度偏低的马宗仁,又偏偏爱好读书、写作。2003年,74岁的他还报名参加了鲁迅文学院高级函授班学习。2011年,82岁动笔创作长篇小说《追捕小温侯》,还麻起胆子投稿给《当代》、《十月》。
    “我请乡里干部帮忙投稿。投的是邮箱,不知收到没有。几个月都没有音讯。”马宗仁说。
    马宗仁的家境不好,3间房子破破烂烂。生了7个孩子,其中一个45岁的儿子因患自闭症,去年失踪了。
   “宋玉村有这么一个老作家,写了几十年。这是我们的一个宝。”刘金国说。望城乡的干部对马宗仁很关心。天寒了,天热了,马宗仁病了,乡里都要来慰问。马宗仁的手稿,不管修改多少次,每次都由乡政府免费打印。《患难之交》的出版,就是刘金国出面联系的。马宗仁要出门看看,也是乡里派车接送。
    今天,乡村干部又来看他,他很高兴,把一大堆获奖证书和手稿摆了出来。《鸽子还巢》、《红薯饭》、《俏水》、《启蒙香》……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获奖作品,赢得了素不相识的评委们的青睐。马宗仁说:“我写作几十年,乡村干部帮了我很多忙。乡里成立了老年人诗词协会,搞得红红火火。我年纪太大了,出门参加活动不方便,就没有参加了。我就在家里写点东西。”
    刘金国告诉记者,宋玉墓就在宋玉村旁边的看花村。2012年初,他刚到望城乡任职时,探望的第一个人就是马宗仁。刘金国接马宗仁拜谒了宋玉墓。马宗仁站在宋玉墓,非常虔诚地三鞠躬。
    下午3时,大地流淌着火焰。马宗仁站在禾场上向我们挥手告别。
    一个84岁的老人,一个几十年对文学保持虔诚之心的农民,一个没有加入任何一级作家协会的作家,留在了宋玉村那处普通的平房里,留在了盛夏的热浪之中。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第二天(附陈惠芳日记图文)


湖南日报2013年7月16日三版要闻区头条: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3-07/16/content_692084.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