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可没有小芳负担重,带着轻松晒,晒太阳的同时,晒与小芳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偶尔还哼几歌谣: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
你和我来到小河旁
从没流过的泪水
随着小河淌……
这歌俺哼起来,词不达词,曲难成曲,却也代表偶的闲适心境。小芳老是说基层干部辛苦,偶一点也不觉得,俺感觉自己的这份工作就是就业,坚守自己职业操守,把这份业就好,上对得起组织的重托,下对得起百姓信任。小芳说自己的到来给俺的工作增加压力,哪有?偶看是小芳多虑了,人生难得几个真心朋友,也难得几个知音,和自己欣赏的人在一起,再苦再累又算什么,几年、几十年后回味,那是一种多么珍贵的记忆。
最苦最累的还是小芳,顶着烈日走村串户,回来后还得马不停蹄地赶稿子,晚上还得审稿,还得浏览天下大事,一般睡觉都到了凌晨两三点。在小芳相处的几天中,那份执着让俺钦佩和感动。以前,偶常常想,省城的干部工作状况一定十分的安逸和惬意,坐在办公室,看几份文件,批示几点意见,偶尔开开会或者下到基层秀几个镜头,不过如此而已。通过与小芳的朝夕相处,这种观念被彻底颠覆,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工作节奏和劳累程度比基层干部无不及而甚。
望城乡是农业乡,这几年双季稻种植是全乡的品牌,种植双季稻面积和普及率一直全县第一。我想如果写宋玉村驻村日记,除了宋玉文化,不涉及粮食生产,是不完整的。昨晚,在县城福兴楼小餐馆吃饭时,偶把建议说给小芳听,小芳初步定下了今天粮食生产的采访主题。
上午九点,刚刚准备出发时,鼎城区作家刘友善及时赶到,这位在区里当过副区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农村工作专家,不仅官当得好,小说也写得棒,《黄土朝天》、《田二要田记》等长篇小说象母鸡生蛋,一部接一部,让人好生羡慕。上半年新安镇“三人行文学社”成立之际,偶就和他有过一次交流,那时我就承诺,只要小芳来宋玉村,俺就给他电话。昨天电话打过去,此君二话不说就爽快应允。今天果然守时,我们早餐未吃完,他就到了。这位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作家,正在尝试和探索循环农业模式。他的到来,给今天采访增加了厚度。陪同采访的还有乡长怀素娟、乡党政办主任罗海明,新乡土诗歌研究会理事杨碧群(了无痕),北大学子郭子豪。周碧华因报社有事,吃过早餐后就匆匆离去。他说,小芳走之前,还来一次。
阳光很好,没有早几天热烈,但在阳光下晒一会,还是有灼烧感。两千年前就被楚王泽封的“云梦田”依然绿色和清爽,田野中是忙碌的人群和机器。“双抢”还在持续进行,估计要到7月20日左右才能完毕。
今天先看后访,支书马显清在宋玉村种粮大户向凤涛晚稻田间候着我们。不等我们下车,就反映同欢水库闸门放得不大,影响晚稻灌溉。怀乡长在处理大户向凤涛1400亩晚稻灌溉问题时,我和小芳走上耕整机正在翻耕早稻田的田埂,放眼望去,无数白鹤和土八哥跟在耕整机后,觅食飞虫和谷粒。小芳一下子兴奋起来,不断拍摄和探究这几种鸟,反复问询名称和习性。偶一知半解,大家也一知半解。生态好了,什么鸟儿都有,小芳,你下次专门来整个专题。偶只得搪塞。
繁忙的田野,都是给向凤涛打工的农民工。以前我在文字中表述过,若干年后,“农民”一词将逐渐模糊,农业产业工人将逐步替代。因为现在农村劳力转移到城镇后,种田得靠大户来带动,农庄经济或者农场经济模式将是中国未来农业的方向。小芳走向正在插秧的晚稻田,随机采访几位农民,都在60岁以上。在采访的几位大婶中,年龄最大的66岁。问到其中一个周秋桂,今天刚好是她64岁生日,去年夏天,她老伴马光彩给向凤涛从事田间管理时中署死亡,今年,她仍给向凤涛打短工。小芳有心探讨她们的收入是否有减少。我当翻译和传声筒,在田坎地头来个接力采访。挑秧,插秧,每亩可以挣到180元,一个人一天可以插六七分田,一天能挣到120至150元。问及他们的田是不是都流转给了向凤涛,她们异口同声说是,每亩400元流转费。换句话说,她们流转给大户收入要比自己劳作更高,如果自己种,年成好的情况下,一亩可赚400元左右收入,而流转给大户,除400元流转收入外,还可挣三到五个工日工资,一个工日只算120元,有好几百元,另外,国家补贴资金193、10元仍由她们领取。如此算来,流转土地之后,每亩收入在1千元左右,比自己种收入更多、更可靠,何乐而不为?
郭子豪对农事不知不解,扯秧、插秧的环节从未亲历,他在感慨之余说什么也要体验一下田间活儿。我当然鼓励,社会实践,种田是最直接地实践。这孩子说干就干,脱下鞋袜,就下到秧田里,在一群奶奶中间笨手笨脚学起插秧。接受能力不错嘛,居然像模像样,居然插了两大把秧苗。
小芳的采访还在深度进行。来到村部,和大户向凤涛认真探讨其种植模式、发展思路,37岁的向凤涛毕业于华中农大,放弃自己年薪二十万元的湖南亚划种业的舒适职位,专心来到宋玉村当农民,自然能引起小芳的采访兴趣。向凤涛在长沙工作过,不用偶翻译宁乡话,农村工作砖家怀素娟和刘友善在,基层支书马显清在,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小芳尽管放马过来问。
新乡土诗歌研究会另一名理事,农民女诗人、童话作家宋庆莲听说刘友善过来了,表示也要来一起吃午饭。小芳,你悠着些访,俺去安排午餐。
以下转自陈惠芳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6152d0102efou.html):
湖南日报新闻专栏《高温时节晒作风》
粮食,粮食
7月17日,星期三,晴
一粒粮食,一滴汗水。
临澧县望城乡是一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乡镇,宋玉村尤其突出。全村耕地2498亩,水田就占了2232亩。
今天上午,要看看“粮食大户”,看看正在翻耕稻田、插秧的农户,望城乡乡长怀素娟特别精神。她主管农业这一块。
望城乡党委书记刘金国继续奔走在高温之中。连日来的劳累,他有些感冒,嗓子也有些嘶哑。
书记、乡长“联袂”出行,就是为了粮食。
9时10分,刚刚走到村口,宋玉村的一位农民跑了过来,指着水渠对怀素娟说:“怀乡长!这么一点水不够啊。田翻耕不了,秧也插不下。是不是要水库将水放大一点?”
怀素娟马上拨通了乡水利站站长江峰的电话,叫他通知同欢水库,调整水量。
水渠的不远处,3台翻耕机正在翻耕刚刚收割早稻的水田。一圈又一圈,禾桩被翻耕到了水里。
令人惊讶的是,翻耕机的前后左右竟然有成群结队的鸟在飞翔、在觅食,不为“突突突”的声音所惊动,悠闲自得。刘金国说,白色的鸟叫白鹤,灰色的鸟叫“土八哥”。当地人都是这么叫的。宋玉村支书马显清补充说,鸟儿正在找谷粒和虫子吃。
刘金国从村道跳上了田埂。两位妇女正在弯着腰插秧,还有两位妇女挑着秧,走进了田里。一问,都是宋玉村的。
很巧合的是,放舟组的周秋桂今天过生日,满64岁。刘金国说:“祝你生日快乐。”周秋桂直起腰,没有吱声,只是抹了抹汗。站在她身边的雷久英,年纪比周秋桂还大,66岁了,永胜组的。雷久英说,去年这个时候,周秋桂的老公打农药中毒死了,61岁,叫马光彩。雷久英还指着挑秧的妇女说,她们都有50多岁了。
一丘水田里,4个五六十岁的妇女。她们都说,年轻伢子宁愿在城里打小工,不愿回家种田。
感慨之中,向凤涛沿着水渠走了过来。他就是宋玉村一带的“种粮大户”。土地流转,他租种了1400多亩。望城乡内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7户。向凤涛就是其中一个。
向凤涛证实了马光彩打农药中毒而死的事。他说,马光彩就是他招聘的管理员。一共有9个管理员。每个人一年发2万多元工资。
向凤涛个子不高。37岁,石门人。他是199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曾在湖南亚华种业拿过20万的年薪。离开家乡,离开长沙,来到临澧望城乡这个地方,向凤涛图什么呢?
向凤涛说:“自己做主,干点事情。望城乡是一个传统的种粮区,水利条件好,乡村干部合得来。”
2012年3月,向凤涛转包水田时,乡村干部跟他一起给农民算细账。一亩水田,流转给向凤涛,向凤涛每年给农户400元。国家给农民的粮食补贴还有一堆:每亩直补13.5元,综补90.6元,早、晚稻种子补贴各15元,双季稻补贴59元。算盘子一打,划算!流转一亩水田,一年稳拿593.1元。给“老板”打工,还有收入。农民自己种田,累死累活,也挣不了这么多。他们明白了,都愿意土地流转。
将承包的事情弄妥后,望城乡政府免费提供育秧软盘、粮食种子、绿肥种子、地膜。集中育秧,省、县、乡每亩还分别补贴80元、100元、40元。
向凤涛的产粮基地,种的都是双季稻,涉及4个村。有什么矛盾与问题,找乡村干部一个准。他想扩大规模,搞“生态农业”,书记乡长都表示支持。
“种粮大户”种出了甜头。向凤涛说:“去年发大水,损失了。今年不错。七七八八加起来,每亩纯收入250元没有问题。一年就有40万元。”
当然,他也有他的“三大苦恼”。实际粮价还是不高;产粮多,没有地方晒谷;缺劳力,连县城的搬运工都喊不动。
“你攒劲搞,我们乡里能够支持的,不得保留半点。”怀素娟走过一片芝麻地时,对向凤涛说。
宋玉村的荷花在开花,芝麻也在开花。
《湖南日报》2013年7月18日3版头条发表: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3-07/18/content_693370.htm?div=-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