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2013年7月14日宋玉村)
写下这标题,估计有人骂我脑子进水,如此高温季节,还晒太阳,简直另类嘛。这不是另类,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小芳带着行囊,风尘仆仆仆从星城赶来,把城市的喧嚣抛诸脑后,来到“将军打马去看花”的宋玉故里,来到乡下热火朝天的“双抢”第一现场,和我晒太阳。在明媚的阳光下,我和小芳并肩看山、看水、看草、看花,看桑麻……小芳的眼睛眯成了丹凤眼,灿烂的微笑映红了宋玉村的天空。
我实在太激动了,有些不知所措。估计是激动过头,一夜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结果象没头苍蝇在家中梦游之时,将浓眉深处撞开了一个鲜红的口子,象牡丹花一样鲜艳。小芳见到我后第一句话就说,怎么杠上开花了?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也不知道,我已找不着北,留做以后慢慢反刍吧。
上面是调侃,下面说正经的。刚刚进入三伏天的当口,小芳实实在在来了,在稻椒飘香的宋玉村头村尾,留下了动人足迹。这个小芳不是歌里唱的扎着羊角辫的小芳,而是湖南日报的资深记者,新乡土诗歌研究会的会长,大诗人加大作家陈惠芳,他来的目的当然不是晒太阳,而是带着“高温时节晒作风”的使命来到宋玉故里望城乡宋玉村的,让作风在盛夏的烈日下暴烤。他是要晒我的作风,晒基层干部的作风,同时也晒他自己的作风。
陪着晒,晒一个清清白白,晒一个健健康康。小芳要求一周时间吃住在宋玉村,这一周时间当然我作陪。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我焉有不陪之理?
吃过早餐,从住地出发,到达村部已近九点,三个支村委成员都在,支书马显清如数家珍介绍宋玉村情况,恨不得把1500多人的小村全部放进小芳笔记本中。老大就是老大,很快就确定了今天采访的主题,黄花鱼。黄花鱼是常德市最近申报国家工商部门的四个地理商标之一,与宋玉文化相关,是县委非常重视的品牌项目,目前正在配套建设孵化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销售窗口。其孵化基地就在宋玉村,基地负责人是马云祖,距离村部不到一公里。
两个多小时,围绕马云祖及350亩养殖水面,小芳同志上上下下看了,里里外外看了,前前后后看了,左左右右看了,小芳的眼睛此刻睁得比太阳更大。看了不打紧,还打破沙锅问到底,把马云祖问得满头大汗,问得笑逐颜开,笔记本满满地用了好几大页。
我陪过诸多记者,还真没有见过比小芳更认真的了。以前有很多知名记者下乡,收集几本材料,然后让当地文秘人员整个初稿,带回去拿把剪刀剪切几下,就是一篇报道。小芳不同,他看得认真,听得认真,问得认真,记得认真,然后写得认真。这作风,比歌里唱的小芳更纯朴,更可爱。
这不,我在玩手机微信之际,小芳正趴在电脑下,用他那标准的宁乡拼音,整理采访报道《宋玉村日记》,中午不休息,这态度让我感叹,让我景仰。
正午闲着,我便在微信上录下了黄花鱼民谣。这民谣南朝就开始在坊间流传:
年年四月菜花黄,菜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
我觉得我做得不够,我也要转一下作风。不必天天熬夜写博文,中午也可以写嘛。记录一下这个特别有意义的日记,放进我的新浪博客里的《今日故事》,和博友们一起分享。
于是有了上面的文字。
2013年7月14日午于宋玉城
附录陈惠芳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6152d0102efl2.html):
湖南日报新闻专栏《高温时节晒作风》
年年有“鱼”
——“宋玉村日记”之一
本报记者陈惠芳
7月14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初伏的第二天。“双抢”已进入尾声。高温持续,白晃晃的阳光照射在宋玉村的田野上。
“走!我们看看黄花鱼养殖基地去。”临澧县望城乡党委书记刘金国说。对于乡村干部,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寒暑。
宋玉村是一个有名的村庄,以与屈原齐名的宋玉命名。宋玉曾在宋玉村一带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1700余年前诞生的《黄花鱼儿歌》,还在临澧广为流传。歌曰“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
宋玉是一大品牌,黄花鱼也是。刘金国说,宋玉村打的就是“黄花鱼品牌”。5月份,宋玉村挂起了黄花鱼养殖基地的牌子,带头的是养了30年的“鱼王”马云祖。
离养殖基地不远,是宋玉村村部。村支两委“交叉任职”,只有3个人,很精干。村支书马显清说:“宋玉村的耕地主要是水田,种双季稻。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水产养殖。”
“半个月没有下雨了。这里缺水吗?农田灌溉与水产养殖,会不会出现争水的矛盾?”记者最关心这个问题。
马显清告诉记者,乡里有一座中型水库——同欢水库,可以保证灌溉。马云祖那边自己解决了水源。“马云祖刚开始养殖鱼苗时,经验不足,跟周边的村民发生过一些用水矛盾。我们都及时协调好了。”
走进黄花鱼养殖基地,一个乌黑、壮实的汉子出现在记者面前。他就是50岁的马云祖。
“跟村民不争水吧?”记者关心的还是这个。
“没问题。我们打了一口50米深的井,地下水多的是。”马云祖说。峪溪河与沙溪河就在宋玉村境内汇入澧水的一级支流道水。
“水井的水质化验了吗?”刘金国问。马云祖说没有。
“要化验啊。养鱼苗,水质要求高。”刘金国补充了一句。
其实,马云祖不光养黄花鱼,还养黄顙鱼。黄顙鱼一年孵化幼苗4亿尾。今年,黄花鱼刚开始养殖,已孵化幼苗30万尾,一年可以孵化2亿尾。
室内孵化鱼苗,技术含量高。养了30年的鱼,马云祖成了一方技术权威。鱼苗销往湖北、重庆、贵州、江西和本省大部分市州,还带动了周边一些养殖户。
刘金国坦言,马云祖养鱼,要乡里支持多少钱,一下子做不到。主要是服务。
350亩堰塘涉及3个村、本村8个组,要协调好关系。有的村民提出,物价上涨,是不是当年合同上的租金也要调高一点?资金周转不过来,乡政府能否出面贷一点款?鱼苗销售市场的动态、价格如何?乡村干部围着马云祖转,帮他想办法。
“政策支持是最大的支持。精神鼓励是最大的鼓励。”马云祖说。1983年开始养草鱼、青鱼这些“家鱼”的马云祖,1994年养甲鱼。几年后遭遇市场下滑,亏了60万元。那段时间,他灰心丧气,发誓不再养鱼了。是马显清陪着他。半夜三更也陪。马云祖精神振作了。2005年开始养黄顙鱼。
2012年初,从佘市桥镇调任望城乡党委书记的刘金国,就选择宋玉村作为驻点村,马云祖这里来得最多。
“加大黄花鱼养殖规模,我支持。我要特别提醒,养殖户的技术很重要啊。县里、乡里要扎扎实实加强培训。技术不过关,孵化不出鱼苗。鱼苗体质差,卖不出去,就成大问题了。”马云祖对刘金国、马显清说。
穿行在堰塘之间,所有的人都汗湿了。“明年,我要设立3个技术专管,分工合作。养黄花鱼的,养黄顙鱼的,养甲鱼的,各显神通。我当技术总监。”马云祖说。
“要乡里出面的,找我。”刘金国右手握着马云祖的手,左手刮掉了脸上的汗。
和小芳一起晒太阳的夏天(2013年7月13日宋玉城):陈惠芳、说话的云、楚天之云
湖南日报2013年7月15日头版:
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3-07/15/content_691905.htm?div=-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