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工案的始发到"卖国'"威胁祖国战略行业"看来,封闭、僵化、保守造就了中国重工机械企业多年的弊病,也为一个生龙活虎的重工行业制造了巨大的惨痛。
成者英雄败者寇。
穿过历史漫长的隧道,徐工案的惨痛,中国重工机械史上那段让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老河滩,让每一个亲自参战的人为之老泪纵横……
●原罪之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们的重工机械企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因为大多数企业处于纵向管理型企业,即垂直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已日益显露,必然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
●原罪之二:政府的特殊保护
在国际品牌的挑战下,中国重工机械企业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在国内市场中靠政府的特殊保护,而必将面临着许多发展压力。诸如关税大幅降低,非关税保护措施将被彻底取消;流通领域市场将开放,外资在中国重工机械市场的体系;中国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烈冲击;等等。
除了国际先进机械企业对中国重工机械企业竞争压力加剧之外,中国重工机械企业还面临自身内部缺陷的挑战。产权制度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严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缺少科学的经营战略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重工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原罪之三:缺乏舆论文化引导
从徐工案本身,姚麦认为,无论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中国重工机械企业都没有一整套引人入胜的舆论文化引导战略规划,急功近利是中国重工机械企业的致命伤。中国重工机械行业有个普遍现象:谈品牌必谈文化;但我们的“文化”水分太多,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更多的形而上的东西,与企业品牌明显脱节,没有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充其量只能说是品牌文化资源。
●原罪之四:缺乏大品牌意识
从徐工案研究,中国重工机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大品牌意识,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迅速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集团与世界强势品牌的竞争。建立健全完善的品牌体系,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我们势在必行。
●原罪之五:缺乏规模经济
分散生产、分散经营是中国重工机械的一大特点,除了中联、徐工、柳工等品牌之外,很多重工机械企业都谈不上规模经营。新产品的研发大大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需要深入的基础科学创新。
●原罪之六:缺乏国际化运作能力
除中联等国内优势品牌能在世界列强品牌中尚且获得点机会之外,其他品牌要想在世界品牌林立之中获得生存,这个想法提都不用去提。中国重工机械品牌文化缺乏有效传播,在世界重工机械行业很难得到认同,其知名度没有,更谈不上美誉度。这就是中国重工机械难以国际化的现状。基础科学研究薄弱,就导致了无法构建国际技术壁垒。
●原罪之七:人才匮乏
一个品牌的成功,其优秀人才是致胜的关键法宝。面对世界重工机械著名品牌表现出的强烈用才、留才意识来说,中国重工机械的人才竞争明显处于不利位置,一部分企业不善于求才、育才、留才、用才,这成了阻碍了中国重工机械的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重工机械品牌成长为世界级品牌,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具有相当大的主观能动性。
●原罪之八:网络营销战略不健全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正深刻影响并冲击着企业传统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虚拟化生产、无纸化交易、无店铺销售等正逐步变为可能。信息管理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网络营销是对于中国重工机械来讲,这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新生事物,如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网上销售等等,目的是让网络成为企业发展新客户,提升销售额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营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重工机械企业已经为时不远了。成为中国重工机械走向世界的一把锐利武器。
成者英雄败者寇。
穿过历史漫长的隧道,徐工案的惨痛,中国重工机械史上那段让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老河滩,让每一个亲自参战的人为之老泪纵横……
●原罪之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们的重工机械企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因为大多数企业处于纵向管理型企业,即垂直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已日益显露,必然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
●原罪之二:政府的特殊保护
在国际品牌的挑战下,中国重工机械企业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在国内市场中靠政府的特殊保护,而必将面临着许多发展压力。诸如关税大幅降低,非关税保护措施将被彻底取消;流通领域市场将开放,外资在中国重工机械市场的体系;中国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烈冲击;等等。
除了国际先进机械企业对中国重工机械企业竞争压力加剧之外,中国重工机械企业还面临自身内部缺陷的挑战。产权制度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严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缺少科学的经营战略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重工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原罪之三:缺乏舆论文化引导
从徐工案本身,姚麦认为,无论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中国重工机械企业都没有一整套引人入胜的舆论文化引导战略规划,急功近利是中国重工机械企业的致命伤。中国重工机械行业有个普遍现象:谈品牌必谈文化;但我们的“文化”水分太多,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更多的形而上的东西,与企业品牌明显脱节,没有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充其量只能说是品牌文化资源。
●原罪之四:缺乏大品牌意识
从徐工案研究,中国重工机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大品牌意识,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迅速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集团与世界强势品牌的竞争。建立健全完善的品牌体系,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我们势在必行。
●原罪之五:缺乏规模经济
分散生产、分散经营是中国重工机械的一大特点,除了中联、徐工、柳工等品牌之外,很多重工机械企业都谈不上规模经营。新产品的研发大大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需要深入的基础科学创新。
●原罪之六:缺乏国际化运作能力
除中联等国内优势品牌能在世界列强品牌中尚且获得点机会之外,其他品牌要想在世界品牌林立之中获得生存,这个想法提都不用去提。中国重工机械品牌文化缺乏有效传播,在世界重工机械行业很难得到认同,其知名度没有,更谈不上美誉度。这就是中国重工机械难以国际化的现状。基础科学研究薄弱,就导致了无法构建国际技术壁垒。
●原罪之七:人才匮乏
一个品牌的成功,其优秀人才是致胜的关键法宝。面对世界重工机械著名品牌表现出的强烈用才、留才意识来说,中国重工机械的人才竞争明显处于不利位置,一部分企业不善于求才、育才、留才、用才,这成了阻碍了中国重工机械的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重工机械品牌成长为世界级品牌,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具有相当大的主观能动性。
●原罪之八:网络营销战略不健全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正深刻影响并冲击着企业传统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虚拟化生产、无纸化交易、无店铺销售等正逐步变为可能。信息管理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网络营销是对于中国重工机械来讲,这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新生事物,如网站建设、网站推广、网上销售等等,目的是让网络成为企业发展新客户,提升销售额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营销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重工机械企业已经为时不远了。成为中国重工机械走向世界的一把锐利武器。
前一篇:专家预警:五大瓶颈拷问徐工改制
后一篇:大刀王晓华力劈"徐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