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预警:五大瓶颈拷问徐工改制

(2006-09-01 12:39:34)
瓶颈之一:光环下的阴影

没有人能否认改制对于徐工的重要性;虽然改制并不是徐工惟一的选择,但是,改制却是带领徐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核心动力。从某种程度上,今天徐工从辉煌到暗淡的背后,是国资没落的影子。
这让人想起中国企业界另一个传奇——联想,然而分析起来,徐工和联想有着本质的不同。毫不讳言地说,在一定程度上,联想成就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成长之路,而徐工成就了中国国企的没落一族,虽然徐工在自己的管理理念中一直念念有词。
联想坚持“品质创牌”的理念,通过品牌的国际化实践, 实现全球性自主品牌,是进入世界品牌的中国先锋。
同样,徐工改制对于中国品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企业的兴衰取决于领导者的主人翁精神,其要承担企业后果。这样就使国有企业生产力亲和关系遭到破坏,就会给生产力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如果思想家不在了,其思想内核还在;而作为中国政府用几十年心血和大量财力培养的战略行业的大公子徐工集团就这么说完就完了,说改制就一改了之了?今后的基础产业重担传承给谁?势必引起重工产业的动荡。

瓶颈之二:徐工科技之累

徐工集团作为国家重工产业的国家老大,不但身份特殊而意义深远,在改制前,徐工曾以品牌延伸战略扩展市场,极盛时徐工市场份额可观,因机制等因素管理混乱,让徐工的品牌大受影响。而当徐工领导层在痛下决心与计划经济体制“割袍断义”时,徐工似乎并没有摆脱子徐工科技股的威胁。
何谓徐工科技股的威胁?以前,徐工科技作为徐工的“阳光产业”推上市,是徐工寄予厚望以新驳老的新鲜股。当徐工科技项目盲目过快、负担太重的时刻,徐工科技反而成了徐工的第一包袱。
过去,是卖得不好、做得太烂的品牌影响徐工的形象?现在,是做得太好的徐工科技威胁徐工的资本市场和品牌实力。
而在徐工资本的延伸中,徐工科技体系何时能趋于完善?成为关键着徐工生死存亡的咒语。

瓶颈之三:徐工产能制约

徐工与柳工、中联重科等其它重工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徐工机械高端产品畅销而徐工科技增长较慢,徐工目前的生产激励措施、品牌策略都有瓶颈。徐工在半年报中,也承认公司的产能仅发挥50%左右。而在集团改制提出后,今年上半年的生产却没有明显提高率。
这不仅让我们担心一个问题,就是在徐工成功改制后,年轻的徐工能否担当起品牌经营和生产经营双重担子?

瓶颈之四:经销商团队不稳定

面对徐工改制之档,一个个坏消息扑面而来:徐工重型全国市场面对世界品牌的威胁产品价格大面积回落,不少经销商纷纷向徐工高层痛陈市场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很多经销商在经营徐工的同时花大力去做另一品牌,徐工市场出现很犹豫,品牌不稳定。
为何徐工内部改制而市场出现反目倒戈?在采访中,不少经销商都向记者大倒苦水。徐工根本无法给经销商带来像国外品牌那样的利润空间。对于经销商而言,若无利可图,必将影响其积极性。
站在经销商的角度,我们提问徐工:依附于经销商无利可图,徐工赖以生存的经销商团队一旦倒戈,徐工将何去何从?

瓶颈之五:徐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竞争环境下的必由之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文化。品牌文化核心构成了该品牌与其它品牌的区隔。
而徐工的文化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徐工的文化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出徐工的冠冕堂皇的文化理由。说白了,大家眼里的徐工其实是“计划经济的暴发户”,因为她是国家资本培养的“老大”,因为她在“家庭市场”很有面子。但我们应该清楚一点,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产品同质化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只有品牌核心竞争力是很难模仿和速成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徐工没有的。
当然,有人会说,徐工的国家地位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或者,在民族工业心中多少建立起了一种模糊的品牌竞争力,这种品牌竞争力可以称为“排名文化”,或者“地位文化”。但“排名文化”、“地位文化”是一种势利的“动态文化”,哪天你不是大王了,它就会成为新大王的“二奶”。一个品牌真正需要的文化竞争力,应该是“忠贞不渝、从一而终”的“静态竞争力”。也就是说,这个竞争力应该和品牌水乳交融,不离不弃。
徐工的发展历程和它的品牌竞争力恐怕脱不了干系,后来,因为它的“尊贵”地位以及被赋予了“暴发户文化”——一个不能长久的阶段性文化(地位文化)。所以,当“暴发户”不再被社会追捧后,它也就没有了依附的主体,被打入冷宫也就成为了必然。
因此,徐工最大的危机不在市场,不在竞争对手,不在产品质量,而在于没有真正的品牌竞争力,在于没有真正可以直通品牌习惯的品牌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