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成书的序
(2018-04-24 15:01:24)
标签:
序言独立成书梁启超雨果 |
分类: 文园夜读 |
独立成书的序
何
“我读书是很喜欢读序言和后记的。而且是先读。”作家陈歆耕先生在其新著《美人如玉剑如虹》的自序中写道,“甭管这序言是自序,还是他序,它帮助我决定是否将此书读完,抑或选读或放弃。”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读过的王稼句先生所作《关于<骆驼丛书>》一文,文中谈到舒芜先生名著《周作人概观》一书时说:“这本来是为周作人散文选集做的一篇序,因篇幅过长,有六万馀字,便单独印成一册。”这样的长序,不知陈歆耕先生有没有耐心读完?
追溯起来,像舒芜先生这样把序言写成一本书的事,梁启超先生早就干过了。当年梁启超先生为他的弟子、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作序,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由于序言与原书一般长,“头”大不掉,只好独立成书。这就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先生对此甚为得意:“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有趣的是,序文成了专书,梁启超先生反而要原书作者蒋百里先生为他这闹独立的“序”写了一序。
唐德刚先生著名的《胡适杂忆》一书,也是序言闹独立的结果。只不过梁启超先生是给学生作序作成了一本书,而唐德刚先生则是给老师作序作成了一本书。我的书架上有唐德刚先生翻译的《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内收他《写在书前的译后感》一文说得很明白:“在动手翻译这本小书之前,我曾遵刘绍唐先生之嘱,先写一篇‘导言’或‘序文’。谁知一写就阴错阳差,糊里糊涂地写了十余万言,结果自成一部小书,取名《胡适杂忆》,反而要请周策纵、夏志清两先生来为我作序了。”
从书架上找出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杂忆》读周策纵、夏志清两先生序,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据周序说,唐德刚先生曾告诉他,打算写一篇“短序”,他当时听了就不禁暗忖,等着看他这序会怎么短法。不出所料,这“短序”写了十多万字,“他自己实在不能再为自己的‘序’作序了,就只好来拉夫。这确实是晴天霹雳,使我不免有大祸临头之感”。为什么?因为怕一不小心把这篇“短序”的序也写成专书,“岂不又要德刚来替我写序”?
但是,夏志清先生似乎没有周策纵先生这样的顾虑,他下笔千里,居然又写了二万余字的长序,对胡适先生和唐德刚先生为人为文大发议论:“同胡适一样,唐德刚的中文文章比他的诗词写得更好。《胡适杂忆》出版后,我想他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最有意思的是,夏志清先生在序中还放谈胡适先生的婚姻,认为江冬秀不是胡适先生理想的太太,因为他们俩的知识水准相差太远了,婚后的生活毫无精神上的默契,使得胡适先生的才能不能进一步发挥,让胡适先生在精神上日见衰老。那么,谁是胡适先生理想的太太呢?夏志清先生在序中说,胡适先生的最佳拍档是陈衡哲!若他俩结婚,那才真是郎才女貌,美满姻缘。我想,这样的序,也就夏志清先生敢写。好在他写这篇长序时,江冬秀已经作古,否则依她的性格,金刚怒目打上夏志清先生的家门不是不可能的。
说到写长序,其实并非中国文人独好。1827
仔细想来,把序写成专书的都是真正的学者,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愿写、能写这种长序的学者,现在恐怕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