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雪村笔下的文人故居

(2018-04-02 23:56:05)
标签:

罗雪村

故居

画配文

文人

分类: 文园夜读
罗雪村笔下的文人故居
何  


在《中华读书报》上读过罗雪村画访文人故居、书房的系列作品,印象很深刻。商务印书馆新出的这本《我画文人故居》,便是罗雪村二十多年来寻访阿炳、曹禺、丰子恺、何其芳、李叔同、赵树理、茅盾、路遥、鲁迅等文化名人故居、书房后留下的速写画和相关短文的结集,可谓珠连璧合。

 



罗雪村最爱画简洁的速写。他随身带着本子,走到哪画到哪,开会时画,听演讲时画,聊天时画,喝酒时也画。有趣的是,他的画大多与文人有关,不是文人肖像,就是文人故居、文人书房。这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他的父亲是一名老资格的部队文艺工作者,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看望萧乾、张中行、魏巍、田间、姚雪垠等名流,这些大人物后来都成了他的画中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罗雪村调入《人民日报》编副刊,有了更多便利走进作家、艺术家的书房和故居。因为从小就喜欢儒雅的文人,一旦拿起画笔,他们自然成了画中人。有道是爱屋及乌,与他们有关的故居、书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题材。

由于情注笔端,《我画文人故居》一书不仅画好,为每幅画配的短文也非常精彩。这些短文并非画作的简单说明,而是“以亲历亲见者的身份,复现创作场景,记录创作心得,抒发内心感慨”(李昕语),是点睛之笔。他画巴金书房,只画一把椅子放在一台缝纫机前,告诉读者,《随想录》中的许多篇章就是在这缝纫机上完成的。他画孙犁的书房,配了这样的文字:“房间不大,主要是一列书柜,玻璃门被衬了白纸,干净整洁,看不到里面如‘租书之肆’的杂乱,临窗的老式三屉书桌前,是一把很有些年头的藤椅……”

 

 


最打动我心灵的,还是书中那些画写文人故居的画及配文。1996年秋,罗雪村为北京内务部街39号梁实秋故居画了幅淡彩速写,钢笔线条勾勒出小院一角的旧颜,偏暖的水彩晕染出曾经的温情。他为画配的文章中写道:“1981年,梁实秋小女梁文蔷从海外来到北京看望分别三十多年的姐姐梁文茜。她们一同回到旧居。姐姐站在院子里的枣树下,想起父亲让她骑在肩上摘枣的旧事……不禁怅然感伤。那天,她为父亲摘了一枚青枣。”结尾处还有这样的细节:“1987年,当台湾同胞可以赴大陆探亲时,梁实秋便急切地让夫人去办理手续。未料,突发心脏病……梁实秋在台湾寓所留下一帧照片,是他站在一幅京城梁家旧居前的留影。”梁实秋思归而不得的历史悲剧,不应该再重演了。

 

 


更让人伤感的是,罗雪村笔下的不少文人故居,现在已经被拆得没了踪影。2000年夏,他为北京西裱褙胡同36号诗人何其芳故居画了幅钢笔速写,几天后再去看,诗人的家已被掀掉屋顶。2003年冬,他去拜访诗人遗孀牟决鸣,老人看着他画的红砖楼旧居写生,长时间没有说话。后来才知道,因为开发商限令他们搬迁,就像“清场”一样,忙乱中他们没顾上为旧居拍照留念,看到这纸上的旧居,伤感不已。“现在诗人旧居的位置,矗立着两座几十层高的大厦。”罗雪村悲愤地写道,“这样的大厦到处都是,可那座‘世界上甭想找出第二个来’的诗人的家,甭想再有了。”在为天津粮店街李叔同故居速写配的短文中,罗雪村引用了林徽因当年想保护北京古城墙时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林徽因的话言犹在耳,我们应该清醒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