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笔名溯源

标签:
柏杨笔名溯源 |
分类: 我为书狂 |
柏杨笔名溯源
何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70101/08.jpg
柏杨是笔名,他本姓郭,1920年出生时“官名”郭定生,乳名小狮儿。后来因为自己的理想、人事的变迁和时代的动荡,柏杨改过几次名:1936年,他以同等学历考取开封高中时,更名为“郭立邦”;1944年,他为了上大学,伪造学历证件,将原证件人的名字“郭大同”改为“郭衣洞”为自己所用。此后他就使用郭衣洞这个名字,直到1960年“柏杨”笔名的诞生,故大多数人只知“郭衣洞”,却不知道“郭定生”、“郭立邦”是谁了。
柏杨1949年离开大陆到了台湾, 2009年4月29日在台北辞世,总共在台湾度过了60年的岁月,写了2000多万字的文章,出版了200多本书,可谓著作等身。他的这些著述,绝大多数都是署名“柏杨”发表、出版的。关于柏杨这个笔名的来历,过去流行的一种说法,说是与他的故乡河南多柏树,也多杨树有关。但柏杨长子郭本城最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回忆录《背影:我的父亲柏杨》却提供了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当年台湾中部的横贯公路通车前,他应邀前往参观,在等候转车的一个村落喝茶时,有人告诉他这个村的马来语发音叫“古柏杨”。“父亲回忆说,我非常喜欢这三个字的发音,回到台北开始写杂文时,最初本来想用‘古柏杨’做笔名,但又像是写武侠小说的笔名,就决定改用‘柏杨’。”这个他从1960年开始使用、持续用了40多年的笔名,是他的第一个笔名,也是他除了“邓克保”之外唯一的笔名。
“邓克保”是1961年柏杨在台北《自立晚报》连载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异域》(原名《血战异域十一年》)时用的笔名。《异域》叙述国民党败退台湾时,自云南退到缅甸北方的一支国民党部队,穷途末路之际逃窜在一片险峻蛮荒、穷山恶水的异域之中,孤军绝域,弹尽精绝。这本曾狂销百万册的书在台湾一度成为禁书,因为书中抨击某些国民党军官在危难之际,抛弃了为他们流血的部属,偷偷地逃到了台湾。1990年9月,《异域》被拍成电影上映,据说还创造了亚洲票房纪录。
在大陆,知道“邓克保”是柏杨另一个笔名的人恐怕不多,知晓这个笔名来历的人想必就更少了。据郭本城在书中说,这个笔名其实是柏杨一位小学女同学的名字。当年他在故乡河南辉县小学读五年级的时候,非常顽皮,喜欢作弄女生,常把毛笔放在桌边,让毛笔头露出半截。前座的女生往后一靠,就沾上一后背的墨,她总会大叫:“我非告你不可!”柏杨笑嘻嘻地说:“非者,不也,非告就是不告。”这位可爱的女同学,体型娇小,纤巧玲珑,但命运似乎不太好,小学毕业后不久就过世了。她的名字就叫“邓克保”。柏杨怀念这位他唯一记得名字的童年时代的女同学,甚至到了晚年还承认,如果说这是一段美丽的恋爱,那就是他的初恋。柏杨将这段简单的童年往事视为初恋,足见“邓克保”在他心中的烙印有多么深刻。数十年后他用这位女生的名字作笔名,是对她的最好纪念了。
柏杨1977年出狱之后,还以“邓克保”的笔名在台北《中国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往事如一缕炊烟由浓而淡,由淡而逐渐消失在渺渺的太空,无影无踪,不能捕捉。但每一回忆,却都触到好容易结痂的伤疤,鲜血点滴渗出……”这让我不由想起柏杨说过的一句话:“唯有爱,才是超越世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