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品行要“抓早抓小”

标签:
教育家长家风教子道歉 |
分类: 功夫茶语 |
培养良好品行要“抓早抓小”
何 况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70219/04.jpg
近日,一段手机拍摄的视频在厦门微信群里被广泛传播: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拿了块砖头,砸得海沧某小区的路灯杆“当当”响。有路人跑过来劝阻“灯杆都敲花了”,但是带孩子的家长却只是让孩子换了个路灯杆继续砸。劝阻的路人忍不住批评家长“怎么不教育孩子”,没想到这位家长居然反呛“关你什么事”。此事经《厦门日报》报道后,引发读者广泛讨论。家人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到社区道歉,并且表示愿意做出赔偿。
当时看完这段视频,我立马想起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悲剧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无锡县城里有一对母子,贫困潦倒,相依为命。孩子叫陈阿尖,虽然只有六七岁,但为人奸猾。一日集市上来了一个卖黄花鱼的贩子,老百姓都围着买鱼,鱼贩子也忙得不亦乐乎。最后人散去的时候,鱼贩子发现丢了一条大鱼,他环顾四周,只有一个光屁股的六七岁孩子,靠着墙站着,并无他人,只好认倒霉,悻悻而去。这个孩子就是陈阿尖,他趁人多的时候,偷了一条大鱼,把它放在背后,靠墙挤住。等鱼贩子走后,他蹦蹦跳跳地把鱼拿回家。陈母喜出望外,但又愁起来:“鱼有了,可没有煎鱼的油啊!”孩子连忙说:“不要紧。”说着,从自家破棉被上扯下一团旧棉絮,来到粮油店,边走边扔,棉团落进油缸里,他飞快地往下一按,沾满油,一夹,跑回家,挤了一碗油。陈母乐滋滋地夸奖自己的儿子聪明。就这样,陈阿尖从小偷小摸到强取豪夺,最后抢劫官银,成了官府缉拿的江洋大盗。当他被官府捉拿归案,行刑问斩之时,陈母前来探望,陈阿尖对母亲说:“儿临终有一个要求,想吃一口奶。”陈母含泪上前,陈阿尖一口咬下母亲的乳头,说:“是你当初不管我,叫儿偷东西,如今成了死刑犯。”陈母老泪纵横,但悔之晚矣。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相信视频里的那位家长也不会不知道。但她当时的所作所为,与故事里的母亲何其相似乃尔?如此纵容,她就不担心陈阿尖的悲剧在她孩子身上重演吗?好在家长很快认识到了错误,并表示今后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让坏事变成好事。
古今中外,凡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龙。然而光寄托希望是不够的,关键是怎样从小事入手培养教育孩子做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行,长大做一个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享誉于世。欧阳修的母亲知书达理,很会教育子女。她用芦杆在自家门前的沙地上写满了各种字体,督促欧阳修临摹。写完了,抹平沙子,再写,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少年时代的欧阳修不仅在书法上已经有了相当高的造诣,而且养成了持之以恒做好一件事的韧劲,为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著名的孟母教子三迁、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都是家长从小教育子女成功的典范。而历史上的陈阿尖母亲和上述视频中纵容孩子砸路灯杆的家长,则无疑是家长教子的反面例子,值得家长们引以为戒。要知道,从小养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将影响人的一生,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踢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良好品行的培养教育更要注重“抓早抓小”。
由此我还想到了家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反映了一个家庭不同的家风。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在良好家风熏陶下,包家子孙个个成人成材。相反,被查处的高官刘铁男在儿子刘德成小时候便告诉他,“做人要学会走捷径,要做人上人”。其子“从小就觉得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因此长大后目无党纪国法,疯狂弄权敛财。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告诫我们,家长言传身教,对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家长自己行坐不端不正,就别怪孩子长成“歪瓜劣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