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的歌曲和人生

标签:
胡德夫歌曲人生文园夜读 |
分类: 文园夜读 |
文园夜读
胡德夫的歌曲和人生
何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61023/16.jpg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日前带着他的书《我们都是赶路人》和新歌碟《撕裂》来到大陆,以作者与歌手的双重身份,讲述他歌曲作品背后的人生故事。
胡德夫是个奇人,他是台湾原住民,从小在山上放牛,没正规学过音乐,但李宗盛、蔡琴、齐豫等一众歌手皆受其影响,55岁才出第一张专辑,当年即打败如日中天的周杰伦获得金曲奖。柴静在《看见》中写道:白岩松听到他的歌,突然热烈盈眶。白岩松为《我们都是赶路人》一书作序时说,在胡德夫的歌声里听得到岁月与山河,在他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男人所走过的路。
胡德夫的人生路走得艰难。他出生在距离台东市区有七八十公里的一个阿美族族区,三岁时随调职的父亲迁到大武山下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排湾族部落生活。从上小学开始,他一边上课一边放牛,“我在山上放了六年牛,周末的时候,躺在那个地方,看着那边的天空和高山,感觉这就是我的世界”。小学毕业时,他奇迹般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淡水一所百年名校。报到的时候,其他同学都穿着笔挺的服装,“而我却还穿着家乡的衣服,皮鞋挂在肩上,显得非常特别”。加上语言不通,无法与同学交流,胡德夫非常想家,“我写信给爸爸,要他赶快把牛寄过来,我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继续放牛。我在信里说这边的大草原上面没有牛,我可以在这里放牛,下课还能把它们带到山沟去喝水,这边的水草都足够丰富”。后来他才知道,他看到的大草原其实是一片高尔夫球场,“就算牛过来也咬不动那个草”。虽然到最后爸爸也没能把牛寄过来,但他还是常常想念牛背上的日子,他人生中写的第一首歌也正是那首《牛背上的小孩》。
《牛背上的小孩》是在《美丽岛》作者李双泽启发下写出来的。当时,胡德夫为了给父亲筹措医疗费正在咖啡馆驻唱,已经名声在外的李双泽来听歌,直接喊着他的名字让他唱山地民歌。一曲《美丽的稻穗》,赢得在场喝咖啡的人全部起立鼓掌喝彩。当天晚上,台湾民歌运动的三位重要发起人胡德夫、李双泽、杨弦坐在了铁板烧店里的一张桌子上,由此结为一生的好友。杨弦后来写出了《乡愁四韵》、《西出阳光》等代表作,李双泽也鼓励当时连谱子都不会看的胡德夫写歌:“你会唱很多的英文歌,民歌那么多,都是写他们自己乡村的故事,你不是常常讲放牛的故事,那你就写写看。”其实胡德夫一直惦念着村庄的人,想念他的牛,想念天上的老鹰,“我觉得都市是平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山谷里所有的景色,在如此浓烈的乡愁之下,《牛背上的小孩》就这样被我写出来了”。
从胡德夫的书里我第一次听说,台湾也搞过类似大陆的春节晚会。“在我们都还年轻的时候,台湾只有三个电视台。”他在书中写道,“每年春节,这三个电视台都会轮流负责制作一场新春晚会,然后由这三家电视台联合播放。”有一天,台湾著名电视制作人陈君天找到他说,以往每年晚会的主题歌都唱“恭喜恭喜恭喜你”,很无聊,他刚写了一首准备用作当年春节晚会的歌《匆匆》,请胡德夫谱曲。因为对“种树为后人乘凉”等歌词深有感触,胡德夫不眠不休地写了三天,终于大功告成。《匆匆》是一首讲述时间的歌,“时间就像一个单向的箭头,一直在向前走,假如我们不去把握时间,就会被它抛得远远的,而它照样在行进,不会为我们稍做停留。在这位的感伤之下,《匆匆》这首歌激励着人们要珍惜光阴,与时间同行”。这是胡德夫最重要的一首歌,在许多演唱会上,他都以此作为开场曲目,每一次唱起它,“都仿佛穿越了时光在和曾经的自己对话”。
无论是《最最遥远的路》、《大武山美丽的妈妈》,还是《大地的孩子》、《芬芳的山谷》、《撕裂》,胡德夫都以音乐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而本书即是通往其音乐理念的桥梁。
《我们都是赶路人》
著者:胡德夫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时间: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