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乐趣
标签:
慢生活乐趣杂文 |
分类: 功夫茶语 |
慢的乐趣
何 况
近读著名藏书 家韦力先生的新著《失书记·得书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对书中讲述的一个用七年时间研究一部书的故事印象深刻。
韦力先生是收藏古书的大家。一天晚上,中科院历史所的韩琦先生带着十几位法国书史专家来到韦力先生家看书。这些法国人看到如此众多的中国古书,很是兴奋,他们用不着主人推荐,自己在书架中拿出想看的书,摆在桌子上,激烈地争论着,同时不断地向主人提问。韩琦先生的夫人曾在法国留学十年,法语自然超级棒,临时充当起了翻译。其中一位法国人颇为奇特,别的书不看,他只要看《芥子园画传》,此书韦力先生藏有五六部,全部拿给他,他把这些书摊在另一张桌子上,一一进行着比勘,并排列着他认为的先后顺序,而韦力先生的书签上所标示的版本,全都是康熙刻本,他认为标得不对,给韦力先生讲解着这些貌似相同书之间的区别,他甚至指给韦力先生看某一页的细微差别,决定了该书的不同版本。韦力先生以前对这类书不太上心,没有仔细研究过,经他这么一说,“口不服心服”。
第二天,在国图召开目录版本学国际研讨会,这些法国人全都在场,其中有一半都有自己的专题讲座,而昨晚给韦力先生讲解《芥子园画传》的那位,他今日的题目是《芥子园画传》一书对日本绘画流派的影响。他的讲解方法很是独特,他把日本的一些绘画大家的作品,跟《芥子园画传》中的画风,一笔一笔地解构开来进行比较。韦力先生从没见过把目录版本学能做成西方法律那么谨严,让他佩服得不得了。当天晚上,法国大使召集众人在法国大使馆赴宴,韦力先生仍然沉浸在那个法国人的讲座风采之中,他问韩琦先生,此人为什么如此厉害?韩先生告诉他,这位法国人用七年时间只研究这一部书,他为了搞清楚日本绘画界《芥子园画传》的影响,这七年时间他就住在日本,为了能跟日本人交流,他还娶了一位日本太太。原来如此!韦力先生马上在宴会上找到这位法国人,请韩琦夫人当翻译,直接表达了对他精专治学的钦佩之情。
用七年时间研究同一部书,如此“低效率”在当今浮躁的中国学术界简直难以想像。但是“慢工出细活”,这位法国学者盯紧目标深钻细研,所得远远大于那些蜻蜓点水式的匆匆过客。
其实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都面临着如何对待快与慢的问题。一个人行色匆匆,会错过路边的风景,削弱生命的质感;一个城市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追求快速发展,会造成垃圾遍地的灾难性后果。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但没人在乎,依然像为运动员加油一样不停地喊着:快!快!快!
这让我想起了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这是一部对快与慢进行哲学思辨的文学作品,作家借小说人物之口指出,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而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作家据此追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牵着蜗牛散步的乐趣失传了,我们唯恐跑得比别人慢,根本不敢停下来喘口气。归根结底,都是功利心作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