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野中的晚清社会

标签:
夏晓虹女性研究晚清社会女性视野 |
分类: 文园夜读 |
女性视野中的晚清社会
何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50816/15.jpg
夏晓虹教授的研究课题总是集中在晚清,相关专著就有《晚清文人妇女观》、《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上海片影》、《晚清报刊、性别与文化转型》等。我刚读完的这本《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据说是她受关注最多的著作。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叶汉明评价此书:“在女性文化方面的措意对中国大陆女性史新领域的开拓实有启导作用。有关研究案例无论从史料的发掘到方法取径都具突破性潜力,相信可对推动中国大陆女性史从妇女运动史到社会史的发展道路再向前进。中国女性文化史的范式如能建立,是书当为代表作之一。”
本书的构想是以重新认识晚清社会为依归,但进入的途径却选择了女性视角。作者的理由是,身处晚清,男性涉及的社会问题,女性无一能逃脱;在此之外,女性更有诸多必须独自面对的难题,包括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由等。因此,对晚清女性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可以获致全方位地呈现晚清社会场景的效果。况且,由晚清发端的妇女解放思潮至今也未过时,那时先进之士竞相宣说的“女权”,百年之后仍然响彻新世纪的天壤,对历史的检讨也是对现实的反省。
作者以女性问题作为透视晚清社会的窗口,相应地在史料的发掘上也独辟蹊径,坚决舍弃了向来研究者采信官方档案、笔记、诗文集或其他文学作品路数,而将斯时民间报章文字作为研究工作的基石。并且,除个别话题必要依据激进派报纸杂志的论说,持温和态度的中间派报刊绝对居于全书整体资料构成的主导地位。作者如此设计,显然是为了保证言说者立场的相对客观与现实陈述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由此还原出的历史“现场”才可能接近真实,对于晚清民间社会动向的体认才会更准确。作者感叹,进入民办报刊所带来的从官方到民间的视角转移,让她惊喜地发现,晚清的思想文化竟是如此的海纳百川、五光十色,晚清的社会生活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生气盎然,在只有上谕与邸报的年代所可能做到的官府一统天下、一手遮天,至此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多元社会力量、多种舆论声音并存的格局,在逐渐消解朝廷权威的同时,也为建立现代社会秩序打开了通道,“中国现代思想的谱系必得溯源于此”。
个案剖析是本书写作的鲜明特色,作者藉此避免宏大叙事可能的疏漏,精细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揭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全书择取了10个案例,区划为上篇“女性社会”、中篇“女性典范”、下篇“女性之死”三组分别进行个案解读。上篇通过对上海“中国女学堂”教育理想的考述、对北京女学生杜成淑拒绝男学生约会信事件的考察、对《女子世界》杂志主持人办刊思想的梳理,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从其时汇聚众多古今中外女杰的排行榜上,选取班昭、批茶女士与罗兰夫人做个案研究,力求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叙述了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的故事:满族妇女惠兴自杀殉学、胡仿兰自愿放足被逼服毒、秋瑾以谋反罪被斩首。三人死亡的方式各异,原因不同,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已带有晚清社会变动的诸般征兆。
本书作者视野宏阔,对报章史料的处理精细微妙,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我们由此发现,女性视野中的晚清社会,是一个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开始萌发的社会,是一个旧纲常日渐解体与新秩序逐步建立的社会。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著者:夏晓虹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