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的母子情

标签:
母子情惜别止庵文园夜读 |
分类: 文园夜读 |
依依惜别的母子情
何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50913/16.jpg
止庵是读书界的名人,我和他仅在微博上有过互动,但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神奇的现实》、《河东辑》、《如面谈》等,我都认真拜读过。老实说,读他的作品需要耐心。他冷静、理性,常常不厌其烦地引述各种资料,仿佛故意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
《惜别》却是一部有感情温度的书。儿子怀想逝去的母亲,字字句句情深意长。止庵写道:“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的体温倏忽丧失,手变凉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我在怀念母亲的文章中也写过类似的话:“妈妈已经走了呀,永远不再回来了!”其声甚哀,然而这样的话只有失去母亲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它的沉痛。
当然,无论如何,在这件事上,要求别人分担一己的感情不仅无法做到,而且根本不合情理。比如我们常常看到这类报道:或天灾,或人祸,致若干人无辜罹难。看过也就看过了,顶多发点无关痛痒的感慨议论而已。谁能真正体会死者的亲人哀恸不已,生活就此改变,不复回头。止庵在书里说,他的母亲去世不久就是圣诞节,家里收着一封寄给她的贺卡,寄信人是她小时候的一位朋友。当时止庵的第一反应是:“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她再也没有以后的日子了。”母亲去世后的第二个、第三个圣诞节,没人再给她寄贺卡,止庵于是想到:“又有一扇人间之门对已经不存在的母亲关上了。”如此细腻的心思,只有亲人才会有,他人则早已了无干系了。正如陶渊明《拟挽歌辞》所说:“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并非人情淡漠,实是自然而然的事。
死生,命也。人对此既不能预知,也无从左右,只好接受下来。但有些遗憾总是不能释怀。止庵在母亲去世后,一样接一样地想着他和母亲生前没有做的事情,心中多有遗憾。他想到,所有事情差不多都是那时可以做的,假如做了,也就不再是遗憾。没做,就没有再做的机会了。死亡断绝了死者的一切,也断绝了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切。生死之间,与其说是界线,不如说是隔绝。无论“给予”,还是“接受”,都不再可能。止庵因此备感心酸:“无论已经去世的母亲,还是仍然活着的我,两方面的机会都被死亡剥夺了。”事后痛悔没有意义,还是努力实现亲人的现世愿望吧。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作为学者的止庵对生与死的思考。在他看来,生就是向死的过程,不过有人走得短些,有人走得长些罢了。既为生者,无人不死。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众人都承受的事,一人就能承受。问题是,死是那么断然,那么彻底,那么决绝,那么无可挽回。无论此前生者以为如何具有思想准备,死永远是一个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从而造成太多遗憾的事实。止庵无奈地写道:“当我们不知道终点何在时,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过程是什么;但等到达终点时,这过程又已经结束了。”这正是人类无法逾越的永恒悲哀。德国有句谚语道尽了人生的悲剧性:“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人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据此,人生的不如意,人生的错误,都是必然的,如意与正确只是偶尔赶上而已。不过,止庵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柳暗花明”:如果没有彼岸,那么此岸就是一切,无论生命长短,都是唯一的机会,这就更能显示出人的一生的意义。不然,如果有彼岸,则此岸仅仅是向着那里过渡的起点而已。止庵总结说,与死相比,生是可以触及、可以改变的,我们还是尽一己之力做点什么吧。
《惜别》
著者:止庵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