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完美之书

(2015-06-29 09:16:21)
标签:

布罗茨基

小于一

书评

分类: 文园夜读

文园夜读

一本完美之书

何 况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50628/22.jpg

布罗茨基的随笔集《小于一》的译者黄灿然认为,收入这本书中的18篇文章,篇篇精彩,故此书是“一本完美之书”。但阅读此书却是非常艰难的经历,你哪怕正襟危坐,谢绝所有干扰,真正进入也需要动用大量的阅读经验、知识储备和几乎所有感受力,所以黄灿然又说,哪怕是非常老练的读者,都未见得能在短时间内把这本书消化掉。

布罗茨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15岁辍学谋生,很早开始写诗并发表于苏联地下刊物,1964年受苏联政府当局审讯,因“社会寄生虫”罪获刑5年,并被流放至西伯利亚,1972年被强制遣送离境,随后定居美国。让我特别敬重的是,布罗茨基不像大多数流亡者那样利用或推广自己的流亡身份,以此捞取个人的名与利。相反,他尽可能地淡化自己的经历。他原可以用公共语言和措辞大肆抨击那个政权,但是他不屑于这样做,而仅仅是或常常是在谈论自己的成长和谈论诗歌或诗人时顺便一提,略加评论,这反而使他的评论更具深度和洞察力。他这种不屑,不是一般的傲慢姿态,而是“一个诗人对一个帝国”的高度。这源自于他的一个信念,认为语言高于一切。他说:“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的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因此,艺术,其中包括文学,并非人类发展的副产品,恰恰相反,人类才是艺术的副产品。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使我们有别于动物王国的其他代表,那便是语言,也就是文学。”

因此,布罗茨基的随笔深入语言和诗歌内部,虔诚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俄罗斯那些圣徒、烈士似的现代诗人。在《哀泣的缪斯》一文中,他在评论了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成就和特点后说:“在某些历史时期,只有诗歌有能力处理现实,把它压缩成某种可把握的东西,某种在别的情况下难以被心灵保存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整个民族都使用了阿赫玛托娃这个笔名——这解释了她的广受欢迎,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使她可以替这个民族说话,以及把这个民族不知道的事情告诉它。”这也是为什么她的诗歌不管发表与否,都能留存下来。在《文明的孩子》一文中,他由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引申出对艺术本质的判断:“艺术不是更好的存在,而是另类的存在;它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相反,为了激活现实。”这样的叙述语言贯穿布罗茨基这部随笔的始终。他的语言典雅而流畅,连英语国家的读者都为之叹服,称其为“英语散文的典范”。但是,布罗茨基却坚持用俄语写诗,因为对这样一个在现实中已经彻底失去了故乡的人而言,只能退而把语言认作惟一的故乡。

有学者指出,布罗茨基随笔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借此强调了自己的文学观。这些文章,不论是带着抒情的笔调去回忆往事,还是对其他一些杰出诗人和作家的评论,或是就某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作者都不忘表达他的文学见解。比如在解读茨维塔耶娃的《新年贺信》这首诗时,布罗茨基指出,每一首悼亡诗,都不仅是作者的一个手段,用来表达他因一次丧失而产生的情绪,而且也是一个借口,用来表达作者对死亡这个现象本身的总体沉思,换句话说,“任何悼亡诗,都包含一个自画像的因素”,因为那悲剧音质永远是自传式的。

用作书名的《小于一》一文可看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的精神自传。他开篇写道:“试图回忆过去就像试图把握存在的意义。”而在文末,他则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小男孩坐下来,打开公文包,把钢笔和笔记本摆在桌面上,抬起头,准备听胡说八道。”如果你反对他这么写,他有话送给你:“对一位作家的断言和指控的质疑,不是出于对真相的求知,而是出于知识界对奴役状态的沾沾自喜。”(2015-6-28)

 

《小于一》

著者:约瑟夫.布罗茨基

出版:浙江文艺出版社

时间:20152月重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