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
(2013-07-15 17:33:30)
标签:
雕刻时光文化 |
分类: 我为书狂 |
雕刻时光
回想起来,我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零距离接触将军最多的一次,是衔命陪同10余位将军参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大观园——厦门园博苑。那天,将军们身着便装,安步当车,游园林,赏花卉,观鱼跃,听鸟鸣,兴致勃发。进入江南园时,将军们的目光被一幅大型砖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吸引住了,近前细细端详,久久注目,合影留念,不愿离去。其中一位我熟悉的凌将军走近来问我:“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我说:“作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俞有桂先生。”凌将军又问:“你认识他吗?”我说:“他是我朋友。”这话勾起了将军们的好奇心,纷纷向我打听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幸好我对俞有桂先生的情况还比较了解,不然就要在将军们面前出洋相了。
说起来,我认识 俞有桂先生是一种机缘。
多年前,我到素有“中国最美乡村”之誉的江西省婺源县出差,当地朋友俞炎保、俞新生等陪我参观名声远播的江湾祠堂。据他们介绍,江湾祠堂又称萧江宗祠永思堂,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后经几次重修,至上世纪70年代毁塌,2002年复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作为朱熹故里四大建筑之首,我陶醉于它的雄伟,更惊叹于其中2000平方米雕刻作品的精美。这些运用浅雕、透雕、浮雕、镂雕等传统徽雕手法创作的木雕作品,无论是以人物为主体的“九世同居”、“文王访贤”、“琴棋书画”、“荣赐冠带”,还是以山水花鸟为主体的“渔樵耕读”、“龙凤呈祥”、“喜鹊登枝”、“鹿鹤同春”、“绕案彩云”,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我问:“这是哪位徽雕大师的作品?”朋友们互相挤眉弄眼,都说“熟人熟人”。我说:“别卖关子了,引荐一下吧。”他们笑而不语,任由我急得抓耳挠腮。
当晚回到婺源县城,朋友们请我吃荷包红鲤鱼、粉蒸长豆角、糊豆腐等本地特色菜。酒过三巡,俞炎保指着一位圆脸、中等个子的年轻人说:他就是你要找的“徽雕大师”。我满脸狐疑地望定这个笑容灿烂的年轻人,他却热情地向我伸出手来:“雕匠,雕匠,不敢妄称大师。”
我就这样认识了自号“雕匠”的俞有桂先生。
1965年,俞有桂出生在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历史上,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先后出过500多位进士,徽州文化积淀深厚。而以“双流合口、碧水汪汪”得名的汪口村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家家户户居住的都是用石雕、砖雕、木雕装饰的明清老宅,更有以雕刻细腻精致而闻名于世的俞氏宗祠。俞有桂15岁就跟着村里的土师傅学习木匠手艺。一般的木匠斧头重两公斤,他的斧头是父亲去铁匠铺定制的,只有一半的重量。他学徒3年,只学会做简单的木器活。他很不满足。汪口曾是徽州府城陆路通往九江的码头,如今繁华不再,但遗存了“俞氏宗祠”、“大夫第”、“一经堂”等大量徽派古建筑。俞有桂徘徊其间,被房梁、斗拱、脊吻、门窗等处的精巧雕饰勾走了魂,人小鬼大地要做“徽州三雕”的薪火传人。
“徽州三雕”指的是徽州木雕、砖雕、石雕。离开了这“三雕”,徽派建筑就失去了灵魂。“婺源三雕”是“徽州三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婺源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在老家婺源沱川理坑兴建,“婺源三雕”进入始兴期。明天启六年(1626年),吏部尚书余懋衡在理坑兴建“天官上卿第”;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兴建,“婺源三雕”艺术进入新境界。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婺源古坦黄村兴建“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思溪、延村清代商宅群形成,“婺源三雕”艺术进入鼎盛时期。其后却由于建筑材料、工具的变化及建筑成本核算等原因,费时、费工、费料且刀法掌握困难的“三雕”技艺逐渐被排斥在应用范围之外,许多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婺源三雕”作为“徽州三雕”的继承与发展,堪称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它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具有学术研究和历史考察价值,有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艺术感觉良好的俞有桂被精美的徽派建筑雕刻所打动,他走遍了婺源的古村落,看遍了婺源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然后毅然背起行囊,独自一人辗转歙县、屯溪、祁门、休宁等徽州各地,以流浪的特殊方式四处求师学艺,后经师傅举荐,又远赴福建浦城、广东顺德等木雕工艺厂学习人物雕刻,在掌握徽州木雕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不同流派风格的木雕技艺。
俞有桂学成归来,于1988年创办了婺源县第一家徽派古建木雕厂——婺源县华龙木雕厂,后又成立了婺源县华龙木雕有限公司。他从木雕太师椅做起,在复建江湾萧江宗祠的竞标中脱颖而出,承建了平生第一个大型徽派木雕工程。都说生意人无利不起早,但俞有桂做这个木雕工程却很少考虑利润,他满脑子想的是艺术,要做成徽雕精品。在那紧张的180多个日日夜夜,他领着厂里170多名师傅精雕细刻,终于使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雕刻作品达到了徽州木雕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被请来验收的专家组评定为当今木雕艺术的上乘之作。后来,他又承接了特色仿古街婺源老街的改建工程,其雕刻作品更广为人知。
俞有桂对“徽州三雕”都熟知,但在“三通”之下仍有他的专攻。“我研究最多的还是木雕。”俞有桂说。木雕是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它的风采。从老式民宅的木雕上,甚至可以辨识房子的年代、屋主的身份地位等。俞有桂对徽派木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他的木雕作品内容丰富,手法精湛,涵盖了木雕工艺的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其作品“木雕果盒”获2008年首届中国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金奖,木雕作品“艺术人参”获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恒世博——中华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木雕作品“加官进爵”获2011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他做的大型根雕“九龙戏珠”被誉为绝品。
2006年,“徽州三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俞有桂被命名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俞有桂和他的“三雕”作品受邀参展上海世博会。他带到世博会展出的“三雕”作品有砖雕《琴棋书画》,根雕《五福人生》、《和谐图》,木雕《八仙图》等。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介说,俞有桂的这几件作品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雕刻的园林山水、戏剧人物、花卉禽兽等取材于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生活场景,运用了精致入微的平雕、浮雕、缕雕等多种手法,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雕刻大师独特的想象和高超的美学创造。俞有桂还现场展演了自己的雕刻技艺。人们看到,一块长近1米、直径约30厘米的树根,在俞有桂的手里,一下子“活”了起来,并很快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根雕作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脉悠长,赖于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薪火相传。为此,文化部先后命名了包括俞有桂在内的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他们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其天才般的个性创造融入遗产传承实践活动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持着持久恒定的内在动力。为表彰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薪传奖”获奖人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或专家提名,并由主办单位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评审确定,是该领域最权威的专业奖项。2012年6月6日,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梅葆玖等6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1488个参选人中脱颖而出。俞有桂成为江西省唯一获此殊荣者,这使他当仁不让地成为徽州“三雕”工艺的执牛耳者。
“这个沉甸甸的奖,将激励我更努力地去推动徽州三雕的发展传承。”俞有桂感慨地说,“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雕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