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泳序何况《文园读书记》

(2013-07-22 10:41:59)
标签:

谢泳序

何况

读书记

文园

文化

分类: 信息通报

谢泳序何况《文园读书记》

 

 

何况兄人在官场,身上却无官气。2007年夏天,我南来教书,在厦门最早认识的朋友即有何兄。他早年有行伍经历,在京师多年,见多识广。先以报告文学名世,后以掌故笔记为写作重心。本书有材料,有识见,有文笔。在当代掌故笔记写作中,何况兄算把好手。

我没有问过何况兄写作转向的具体原因,也许只是出于好读书的天性,才把自己读书的感想付诸笔墨。不过我私心以为,何况兄的掌故笔记,就传承久远而论,可能还要远胜于他早年的报告文学,这个判断,不是我轻易而言,是积多年观察文坛的一点体会。

人在青年时代的写作,多发于爱好而没有明确目的,如果在写作路上遇不到高人指点,常常不知自己的写作最终会向何处发展。我曾在山西作家协会当编辑二十多年,所见文学青年可谓多矣。事后观察,凡在青年时代既能留意文史的,后来多有所成,而在青年时代执着于小说诗歌者,人过中年后创作衰歇,写作热情大减,一时多不知所措。我个人判断,小说诗歌极难有成,凡入门容易的事,最后结果都极难。山西作协当年享有“晋军崛起”的美誉,全部是小说家,有近二十余人,今天还能以小说受人关注者,不过一二人而已。倒是后来转身致力文史的几位,近年著作都非常热销。我的感受是传记可写,掌故笔记可作,地方文献当整理,其它小说诗歌的写作,则要非常谨慎,不然虚掷一世才华,殊为可惜。

我没有与何况兄交流这个看法,但我由此书看出他是自觉选择掌故笔记一路的,而且已达成熟地步,材料和趣味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眼光开阔,题材文雅,走的是传统掌故笔记的路子,如果坚持下去,将来必有大成。

曾和朋友闲谈,说在在旧书店经常看见的是高头讲章,而掌故笔记一类书,极难见到。其实此类书印数并不在少数,只是因为文史的原因,人们舍不得随手丢弃,足见此类书有生命力。掌故笔记在写作上有天然的优点,因为真材实料,所以一般不受时间约束。著述留传过程中,掌故笔记的生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近年“书话”写作颇盛,其实这也是掌故笔记的一种。何况兄此书部分属于这个类型,但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掌故笔记,这使本书更具吸引力,拥有更广泛读者。

何况兄要我作序,我不敢推辞,所以有此感想。是为序。

 

谢 泳

                           2013年5月28于厦门

 

(《文园读书记》,何况著,海风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此序刊于福建日报2013-8-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雕刻时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