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制度监督走在网络曝光之前
(2012-11-03 09:14:31)
标签:
网络监督制度监督前后文化 |
分类: 直言不讳 |
让制度监督走在网络曝光之前
继被网友称为“表哥”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落马之后,拥有22套房产的“房叔”——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日前又因网络曝光其腐败行为而受到广州市纪委的严厉查处。
“表哥”、“房叔”事件再次表明,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躲避公众监督变得越来越难。政府部门能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及时调查处理并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显示了政府尊重民意的良好形象,让人们看到了网络民众监督力量存在的真正意义。
但与此同时,上述依赖网络力量导致腐败现形的案例折射出的对权力制度性监管缺失的状况,也教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不安。试想,无论是“表哥”杨达才还是“房叔”蔡彬,他们的腐败行为必然都有一个由小到大渐次发展的累积过程,这个过程或许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相关监督部门却在微博爆料、网络曝光之前,始终没有察觉到蛛丝马迹,按兵不动,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从理论层面分析,我们并不缺少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框架。我们既有人大的立法监督、政协的参政议政监督,又有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反贪局的行政监督,还有纪检部门的党纪监督,可谓环环相扣,疏而不漏。倘若这些负有监督职能的机构都能履职尽责,所有权力监督的制度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那么,“表哥”、“房叔”们早就无所遁形了。由此推之,“表哥”、“房叔”们能贪腐不止,由“猫”变“虎”,长期逍遥自在地沉湎于贪腐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恰可反证上述监督机构未能尽到责任,一系列监督制度没有落实到位。监督机构不尽责,监督制度不落实,自然发挥不了预防腐败的监督作用,很难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表哥”、“房叔”们贪腐的苗头,结果是纵容他们在腐败之路上越滑越远。难怪有人这样形容我们的监督现状:“内部监督太软、群众监督太远、纪检监督太晚。”
从周久耕的“天价烟”,到杨达才的“天价表”,再到蔡彬的“天价房”,诸多网络反腐成功的案例表明,网络监督力量正日益成为反腐利器。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正视这股新生的网络反腐力量,作为政府制度反腐的必要补充。但现实一再告诫我们,陶醉于“网络的胜利狂欢”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就反腐败全局而言,通过微博爆料、网络曝光的形式反腐不过是“偶然变故”、“偶然反腐”,其作用有限,它既不能覆盖一切腐败,更不能造就普遍正义。因此,要解决反腐败的根本问题,关键还要靠提升制度监督的执行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督制度“休眠”,合力强化执行落实。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让制度监督走在群众监督和网络曝光之前,依靠制度设计和法律框架积极主动地惩治和预防腐败,及时扼杀“表哥”、“房叔”们的贪腐苗头,而无须将揭露真相的责任交付网络曝光,我们的反腐败斗争才能取得积极成效。这也是对官员们最好的保护。否则,缺少制度监督,缺少强力约束,即便网络反腐队伍日益壮大,抱持侥幸心理的“表哥”、“房叔”们仍将“前腐后继”,落马者只是自认倒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