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篇小说德黑兰的屋顶萨拉杰李美华文化 |
分类: 好书迷眼 |
屋顶上的爱情
在传言美国和以色列将联手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时候,读一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李美华教授继译林版《飘》之后推出的新译长篇小说《德黑兰的屋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伊朗人和波斯文化的认识。
《德黑兰的屋顶》是年过五旬的伊朗作家马赫布·萨拉杰的处女作。作者生于伊朗,19岁时赴美求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现居美国旧金山,其大部分家庭成员也客居美国或加拿大,但他的父亲,一位伊朗著名的诗人,仍坚持住在德黑兰。他在书后《给读者的信》中解释说,他起意写这部作品,是想展示伊朗通常不为人知的一面——她热情、有趣、慷慨的人们,借此“把沿袭了几个世纪的波斯文化的一小部分重新唤醒一下”。
小说讲述了巴列维王朝残暴统治末期几个单纯美好的伊朗年轻人帕夏、扎莉、拉明、艾哈迈德、法希美的秘密爱情故事。1973年,夏日夜晚伊朗人都喜欢在屋顶上睡觉,小说的叙述者帕夏的家在那一带位置最高,那年夏天他与最要好的艾哈迈德等哥们儿一起在屋顶上偷偷谈论着美国电影。帕夏爱上了邻居院落里的女孩扎莉,而扎莉却已经和人们口中的“博士”,一个典型的知识青年、革命者拉明订了婚。纠结的是,拉明正是帕夏非常崇拜和喜爱、不愿伤害的人。帕夏不得不强抑着这份难以言说的爱,在许多个星星闪烁的夜晚,默默地从屋顶上眺望隔壁院子里的扎莉。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拉明被捕并被秘密处死之后。虽然人们被禁止哀悼革命者,但扎莉、帕夏和他们的朋友还是在拉明死后第40天组织了一次游行。这天恰好是国王的生日,扎莉以浇汽油自焚的决绝方式表达了她的激烈情绪,亲眼目睹扎莉自焚的帕夏也因此发了疯。那是伊朗历史上一段最黑暗、最压制的时期,原本美好的恋情就这样被时代扭曲成悲剧。有评论家因此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纯真之丧失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还表达了20世纪70年代伊朗人和美国之间既爱又恨的关系:美国既是暴虐的国王背后的力量,同时又是个给他们自由和机遇的地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制造了不少可笑的误解,以至于对伊朗的真实情况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人民被鼓励去忘记一个事实:这些所谓的敌人们,也有感情,也能够去爱,他们也有友情。作者在附于书后的访谈中感叹道:“看到这两个伟大的国家之间隔膜如此之深,我真的感到很伤心。”看得出,作者虽然身居美国,但心中却始终燃烧着对伊朗的希望之火。
作者是个非常喜爱读书的人,他在小说中借“博士”拉明之口提到了许多他喜欢的作家:杰克·伦敦、左拉、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肖洛霍夫、普希金、斯坦贝克、布莱希特、萧伯纳、乔姆斯基,等等。中国读者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一定会有亲切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李美华教授本身也是个作家,出版过诗集、散文集和长篇小说。作家翻译小说,自然更准确、更流畅、更好读。
(《德黑兰的屋顶》,马赫布·萨拉杰著,李美华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9月)
(载2011年12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