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岸小说中的“死亡”意象

(2010-11-09 21:28:43)
标签:

死亡

小说

刘岸

意象

文化

分类: 好书迷眼

刘岸小说中的死亡意象

 

 

由新疆作协、厦门文联主办,厦门作协、厦门文学院、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协办的“刘岸小说研讨会”,今天(9日)上午在厦门文联召开。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董立勃,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杨少衡,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厦门文联主席、著名诗人舒婷等五十余位作家、评论家,围绕刘岸小说创作的得失进行了认真研讨。

刘岸是从新疆“移民”厦门的作家,现为厦门文学院副院长、厦门文学杂志社主编,已创作出版四百多万字的作品。面对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应邀出席研讨会的作家、评论家事先都做了充分的发言准备。因此,研讨会上,发言极为踊跃。特意请假参加研讨会的我自然也做了相应准备,但因时间有限,没有轮到发言。我不是评论家,谈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只能说说我读刘岸小说的一些直观感受,所以轮不上发言对刘岸来说没有什么损失。我原本只想从刘岸小说中的“死亡”意象这个小口切入,谈谈我对刘岸小说创作的一点认识。

研讨会之前,我比较集中地读了收在《刘岸小说选》里的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让我感觉到,刘岸是个很有方向感的小说家,始终坚守自己的生活现场,因此他的作品总有自己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故事,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语言,甚至独特的幽默感。虽然他的题材有讨巧之处,他笔下多的是边地风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的生活情境,容易与众不同,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小说家良好的艺术直觉。我想这比题材更可贵。正是因为有了发现的眼睛和良好的艺术直觉,所以刘岸的小说,不论是语言,还是人物与故事,都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

我在网上读到诗人王锋评刘岸小说的一篇文章,他把刘岸小说的特征命名为“诗性”,并概括为“能力”、“实体”、“神话”、“死亡”、“变形”、“语境”等六个方面的内涵,认为刘岸小说是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实现他小说的诗性的。这种来自诗人的判断倒是很有意思,令人浮想联翩。读刘岸的小说,不能不注意到“死亡”这个意象。收在《刘岸小说选》里的十三篇作品,几乎每篇都有死亡的影子,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尘土飞扬》甚至开篇就让主人公死去,区别在于有的是显性死亡,有的是隐性死亡。但刘岸关注的不是死亡的原因,而是死亡本身的意义。比如《天鹅湖传说》这篇小说,开篇就写:这个湖过去没有名,后来湖里有了天鹅,老木便给他取名天鹅湖。再后来天鹅湖里没了天鹅也没了老木,但人们依然叫它天鹅湖。在这里,没有了天鹅与老木的天鹅湖是一个绝妙的隐喻,象征被愚昧、物欲蒙蔽的人类最终将从物质性死亡走向精神性死亡。而《遍地马兰》中的死亡则是一种反抗绝望的死亡。主人公原本可以活,但他却把活路留给了两个骗子。这就给死亡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用诗人的话说,死亡因此获得了诗性。

作为一个在体制内的读者,我还特别注意到,刘岸作品中的死亡,几乎都是体制非理性干预的结果。无论是《天鹅湖传说》、《遍地马兰》,还是《烈士曾三》、《诗人出走》,都是如此。这不能不让我感到震惊。《烈士曾三》讲的是一位商人要来投资办厂,兵团某农场便派人进野狼沟勘探矿源,后因大雪封山陷入绝境,向导曾三弄来一只狼崽给大伙充饥,不料却引来群狼攻击。在领导许诺日后吸收曾三为正式职工的诱惑下,曾三为引开群狼献出了生命。我也写过人与狼较量的小说,但刘岸显然把故事大大向前推进了,因而呈现出别样的面貌。有人说刘岸往往把小说的背景推向极致,我以为在极致中更有利于人们看清死亡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刘岸这么做不是为了逃避,恰恰相反,他始终关注现实,直指人心。这充分体现了作家“坚守”的立场。这样的作家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