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瘿公非吴瘿公
(2010-10-25 16:05:32)
标签:
罗瘿公吴瘿公考证文化 |
分类: 好书迷眼 |
罗瘿公非吴瘿公
我国旧小说的章回体原是仿说书人的手法,开首有一个回目,开卷前有个楔子,楔子还有一首诗或词,回末则有两句下场诗,并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老套话。包天笑所著以梅兰芳为全书线索的章回体小说《留芳记》,谨守旧法,便也有楔子,也有诗词。
《留芳记》楔子开篇的词是一首《调寄浣溪沙》:流末从知市义难,输他奇侠出伶官,灵床焚券泪泛澜。
这首词说的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焚券仗义的故事:四川举人傅留青赴京会试,借了梅巧玲三千两银子应急。不料傅留青落第后一病不起,客死京都。四川会馆同乡帮忙料理后事,梅巧玲前去吊奠,从怀中取出纸条儿说:“傅老爷在生之日,曾向我移挪过三千两银子,本不要什么借券,但傅老爷定要给。不过这借券留在我处不好,今日带来在诸位老爷面前,把它销毁了。”另外还送了五百两银子,请同乡把傅留青的灵柩盘回川中去。此事传扬开后,京都士大夫交口称赞梅巧玲的义气。
据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说,这个故事是其好友罗瘿公讲给他听的,这首词也是他请求罗瘿公特意为《留芳记》写的。“补白大王”郑逸梅据此考定,罗瘿公便是小说中的罗公婴。
历史上还有个叫瘿公的,便是吴长庆之子吴瘿公。因为两人都在上海生活过,所以现在一些谈文史掌故的书,常常把罗瘿公与吴瘿公混为一人,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罗瘿公(1872-1924),字掞东,号瘿公,祖籍广东顺德,著名诗人、京剧剧作家,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他是无人不知的大名士,能饮酒,喜交游,乐助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寒士,大凡才通风雅者,都有他的朋友。在《鲁迅全集》中,就有“写字找罗瘿公,写诗找黄晦闻”的说法。而吴瘿公(1868—1913)则是安徽庐江人,名保初,字彦复,号君遂,又号北山,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赞同维新,时称“清末四公子”。章士钊之妻弱男即是他的长女。瘿公之号源于他偶得黄瘿瓢(慎)的名画真迹,并自称“瘿庐”,而被人敬称“瘿公”。他对黄瘿瓢的画爱不释手,死前还挣扎起来,叫人取出他惟一保存着的黄瘿瓢画轴,摩挲许久后留下遗言:“这幅画是我的心爱之物,我死之后,你们把它送给陈伯严陈老伯。唉,几十年知己,这幅画,就聊做个纪念吧。”陈伯严是陈三立(散原)的字。
吴瘿公的墓志铭出自康有为之手,颇为可观。文曰:“光绪之季,郎曹有公子,为潮阳丁惠康叔雅,庐江吴保初彦复,并以文学才节显闻于世,然皆不得志,行吟泽畔,一发于诗,叔雅郁郁不得志早逝。吾蒙难后,访吾于香港,犹一执手纵谈国事。而彦复哀戊戌之难,流涕赋诗,曾发愤上章,为亡人讼冤。辛丑和议成,请变法归政,辞旨切直震一时。宣统五年(指一九一三年)岁在癸丑正月十六日卒,竟不得面也。悲夫!彦复才志卓荦,忧国好事,多识海内通人名士,生遘时变,俛仰身世,托之于诗,要眇清劲,盖得乎韦柳荆公,而激楚可歌;其文似汉人,有《北山楼诗文集》,弁冕皖人矣。其父长庆为李相鸿章部下名将,以提督驻金州,彦复年十六渡海刲股救父疾,朝旨褒孝,授主事,补山东司贵州司帮办秋审处,持律守正,尝平反裕董氏之大狱,有名,以例当擢直隶州,君欲得御史以发其志,不受。丁酉应诏直言,为尚书刚毅行格,遂弃官。母王夫人遗财丰溢,君散以养士恤孤,舍田千亩为义塾恤族。及朝市既变,沉隐沪渎,则已贫甚,典衣留客,行吟忧伤,不得永年,卒年四十有五。葬于上海静安寺侧,妻合肥黄氏能纪其家,长女弱男、次女亚男并慧,越岁己未,其婿章士钊请铭其墓,铭曰:才士也夫,嗟遘时变也。诗人之墓夫,长遣欣羡也。黄歇浦中,安静寺侧。万岁千秋,无有后厄。”(转引自高拜石《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九集,作家出版社2005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