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学王大亮责编的书
(2010-03-04 00:11:45)
标签:
王大亮卢一萍叶宏奇北京日报张慧敏王凯文化 |
我的同学王大亮责编的书
王大亮是我的大学同学,入学前就做过刊物编辑,故被同学们戏称为“ 王老师”。王老师毕业后进了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先编杂志,后编图书。他是个敬业的编辑,每年要责编不少图书。这不,最近我接连读了五本他责编的书。
读的第一本是卢一萍的长篇散文《世界屋脊之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卢一萍是我和大亮的同学,但年龄比我们小一大截。这位喊我大哥的小同学堪称才子,在学校的时候就写出了让我们大吃一惊的长篇小说《激情王国》。他来自新疆,毕业后又回到了新疆,不断有新作问世,多次获奖。这本他签名送我的《世界屋脊之书》再次证明了他的创作实力。全书分《喀什噶尔之书》、《帕米尔之书》、《喀喇昆仑之书》、《阿里之书》四部,记录了作者沿着世界屋脊漫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史有识,描绘自然大气磅礴,状写人物细腻精微,是近年来中国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这样的好书居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居然在市场上卖得不好,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华横溢的卢一萍有望成为中国一流的作家。
读的第二本是叶宏奇的长篇小说《闰年闰月》(昆仑出版社2009年6月版)。叶宏奇是我的大学室友,过去主要写中短篇小说,没想到不声不响弄出一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书出版后,他给我发了条手机短信,我当即去书店寻觅,结果找了几家书店都没货,最后只能网购。叶宏奇以魔幻与写实相交织的手法,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作者家乡四川唐桥村接二连三地上演的一幕幕荒诞不经的闹剧:灭鼠运动、捕雀行动、僵尸复活、政治谣言、杀牛事件、干旱、饥饿、洪灾、瘟疫、鬼魅、井喷、告密、情欲……作者将历史传说以及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风俗揉杂其间,展示了四川农村的广阔生活画卷。掩卷之后,我的脑子里即刻浮现出这位小个子室友笑眯眯的形象。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诚哉斯言!相信叶宏奇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远。
读的第三本是北京日报纪事采写组的纪实作品集《历史的背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版)。本书收入了在北京日报《纪事》版块发表过的18篇文章,翻翻目录就知道是可读之书:《徐迟与陈景润》、《话剧<</SPAN>于无声处>进京纪事》、《可口可乐叩响国门》、《回望“潘晓讨论”》、《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天安门城楼开放的前前后后》、《50年前上海名店大迁京》、《汉字简化方案制订始末》……这是一本揭秘之书,许多历史细节让人惊叹。感谢大亮送我这么有趣的书,下次碰面一定请他喝酒。
读的第四本是张慧敏的长篇小说《回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张慧敏是我的师姐,芳名不陌生,但人不熟悉。从报上读到有关这部作品研讨会的消息,又得知大亮是这部书的责编,便在大亮的博客上留言讨书。这部近40万字的书寄到后,我花了两天时间才读完。大亮在书的封底是这样广告的:“一个13岁的少年辗转战火九死一生漂泊台湾的历程、一个流落台北街头的孤儿历尽艰辛的奋斗史、一帮台湾老兵半个多世纪血浓于水的思乡情、一部台海两岸风雨60年的沧桑故事。”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书的内容。作为一部纪实体小说,《回家》在写作技巧上乏善可陈,但内容扎实,感情充沛,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读的第五本是王凯的长篇小说《全金属青春》(解放军文艺出版2009年7月版)。作者是个年轻人,写的是一群军校学员的生活,充满了青春气息。读了这本书,我有些郁闷,因为我的一个结构小说的点子被作者“盗用”了。注意,“盗用”两字我是加了引号的。事实上,我和王凯不相识,他不可能“盗”我的点子。我的意思是,英雄所见,我们想到一块去了。我曾想过用一些名著或名片的名字来给一部书的各章节命名。没料到《全金属青春》就是这么干的,王凯让我的点子胎死腹中。我感到沮丧。教训啊,以后有好的点子一定要尽快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