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好书迷眼 |
地震之后读《崩溃》
2003年,沙尘暴从内蒙古横袭整个中国大陆;2004年,南亚大海啸夺走22万条人命;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侵袭美国新奥尔良引发世纪大迁徙;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
面对这些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人类应该思考:它们与环境问题有着怎样的联系?
作为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贾雷德·戴蒙德从生物学家的身份出发,以科学方式对人类历史的潮汐进行研究,在新近推出的恢宏大著《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勇敢地发出人类社会可能面临崩溃的惊人警告!
2000年,我读过贾雷德·戴蒙德的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印象极为深刻。书中,他探讨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第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人类的多样性是历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智力差异的结果,从而摧毁了关于历史的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日前刚刚推出中文版的《崩溃》中,作者更有惊人新发现。通过考察复活节岛、皮特凯恩和汉德森岛、阿纳萨兹人、马雅人、维京人,作者得出关于社会崩溃的五点原因框架: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邦失势,以及最重要的,社会如何回应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问题。他忧心忡忡地问道:为什么复活节岛人能竖起令人惊叹的巨石人像,却无法避免森林殆尽、物种灭绝的命运?为什么同样是生活在格陵兰岛上,中世纪的维京社会渐渐走向消亡,而当地的因纽特人却延存至今?戴蒙德认为,复活节岛的故事是孤岛上的社会从诞生到繁盛再到衰亡的一个缩影,是今天全球化后地球村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的核心在于:面对变化,人们没有察觉危机。而维京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来到冰岛后,仍然坚持昔日的生活方式,一意孤行地坚持走农耕路线:放羊养牛,夏天割干草,冬天发愁牲畜的草料;春天里,还要把虚弱的牛抬出牛棚以接受日照和风的滋养,终于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作者认为,今天,一些人类社会也因面临类似的问题而生灵涂炭、家园残破,就像卢旺达和海地发生的悲剧;即使那风景如画、人间天堂般的美国蒙大拿州,也早已危机四伏。
作为中国读者,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谈论中国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他认为,中国的地方那么大,人口那么多,中国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一定是世界性的问题,如果全体中国人民也想过上如今第一世界人民过着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必定无法承受。所以他明确宣告:今天的环境保护问题,首先不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他的理由是:如果告诉中国,不要向往第一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中国当然不能容忍;但要让第一世界国家人民放弃如今的生活水平,他们也不能容忍;可大家都过上“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又不能容忍。这样一来,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只能依靠政治力量来协调解决。
人类已经进入“有限地球时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净化、容忍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这两个“有限”,人类该如何抉择,才能避免走上崩溃之路?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地球人认真思考。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美}贾雷德·戴蒙德著,江滢、叶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版,定价: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