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城市关系和为贵 |
分类: 直言不讳 |
偶然在网上读到一则题为《厦门:泉州人为何看不起你》的帖子,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
这是一则充满怨气的帖子,有些观点过于情绪化。比如说:厦门在历史上是泉州府同安县管辖的一个荒岛,给泉州当孙子都不够格;又比如说:厦门缺少文化底蕴,不仅没有一个历史文化名人,而且连《厦门日报》也办得不如《东南早报》;还比如说:厦门经济也没什么好“牛”的,GDP就不如泉州嘛。显然,这是发帖者个人的观点,但从我接触的情况看,帖子中透露出来的情绪还是能得到相当一部分泉州人认同的。我既不出生在厦门,也不出生在泉州,但毕竟在闽南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了二三十年,因此针对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应该不算多管闲事吧。
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城之一。在知名度上,它不能与西安、北京、南京、杭州等古代中国的都城相比,但它的文化和历史特色却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历史学的论述中,泉州经常被引以为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古代“东方大港”,还被冠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的称号。这里宗教文化的遗迹非常丰富,它们几乎包含了世界各主要宗教的历史遗存,被誉为“世界宗教的博物馆”。马可·波罗曾在他的著名游记中记叙道:“这个城市叫刺桐港,印度所有的船舶运载香料及其它一切贵重物都集中在这里。我敢断定,如果以胡椒船为例,亚历山大港的出海航船,不及刺桐港的百分之一。”我在一本书中曾据此断言:“泉州是中世纪时世界东方最大的贸易商港。”而在泉州繁盛的宋元时期,厦门的确还很荒凉。泉州兴衰史的关键转折点,是明朝的建立。明朝施行的“海禁”政策,直接导致了泉州港市的衰落。而厦门则恰恰是在明末清初的海禁中崛起的。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厦门的崛起与泉州的衰落紧密相连,才使得一些泉州人对厦门心生“暗结”吧。但我要说的是,炫耀历史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那种“我祖上也阔过”的思维方式只会阻碍今天的发展。你看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却成了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倒成了发展中国家。我们能因此自我陶醉地说美国连给我们当孙子都不够格吗?千万不要把历史当作包袱背在身上,否则历史会像沉重的巨石压弯我们的腰,迟滞我们前行的步伐。
应该承认,只有几百年建城史的厦门,其文化底蕴确实没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来得深厚。厦门人应该正视这一点,否则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是,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影响和决定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未来的文化走向。就厦门和泉州来说,近些年来,两地在文化建设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作为,但是厦门较之泉州更有地缘优势,无论是组建厦门爱乐乐团、小白鹭歌舞团,还是举办柴可夫斯基钢琴赛、世界合唱节、国际马拉松赛,其影响和产生的辐射作用都不可低估。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厦门这几年的投入也比泉州大,成效也更明显。厦门的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其影响早已渗透整个闽南地区。泉州的《东南早报》这两年的确成长很快,但说到在闽南地区的影响力,恐怕比厦门的报纸还要逊色一些。否认这一点,未免过于情绪化。我想,泉州人可以说我有你厦门那样的条件会干得更好,但面对事实不能故意转身视而不见。意气用事解决不了发展问题。
上述那则帖子还对厦门与泉州的经济作了不恰当的比较。说厦门的GDP不如泉州,这是事实。但泉州的地盘比厦门大得多,这也是事实。说国家在厦门的投资比在泉州多,这恐怕也不错,但这不能成为贬损厦门经济发展的理由。这些年,厦门的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这主要还是靠厦门人干出来的。说厦门的经济靠泉州人前来消费的钱支撑,厦门建的房子有多少多少被泉州老板买走了,这不正说明厦门建设得不错,泉州人愿意来消费吗?厦门和泉州距离不远,两地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大,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兄弟城市谁也不可能一枝独放,你好我好才能共同发展。
和为贵。和则双赢,斗则两伤。祝厦门和泉州携手并进,比翼齐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