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铁观音王国见闻 |
分类: 游荡四方 |
走进铁观音的王国
在博客上消失的这几天,我在茶都安溪细品铁观音。适逢三十集电视连续剧《铁观音传奇》剧组在安溪拍戏,我随该剧小说作者夏炜到剧组串门,没见到什么帅哥靓妹,悻悻而归。
我和夏炜、沈世豪、戴冠青、王炜炜、蔡飞跃、郑国贤、林春荣、苏金茂一干人是应省作协秘书长朱谷忠之邀去安溪采风的。此行的任务很轻松,每人完成一篇5000字以内的命题作文即可交差。我只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采访任务,其他时间就是东游西逛,品香茗,访茶人,谈茶事,倒也悠闲。
安溪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像我这样不懂茶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出洋相。那天我和夏炜到安溪“制茶王”陈双算的茶叶店里泡茶,遇上陈双算的老朋友施先生。施先生在香港经营茶行,堪称品茶专家。按照茶乡习俗,这对老朋友开始“斗茶”:一人拿出一泡茶,由陈双算的儿子沏泡,我们几个人轮流品评。都是好茶,在我的嘴里难分高下。但他们不肯放过我,非要让我排出个一二三来。当我说出我的感觉时,他们一声不吭。事后夏炜告诉我,我认为最好的那泡茶其实是最差的一泡茶。
安溪的茶人中,能人不少,像安溪铁观音集团总经理王大庆、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礼都让我刮目相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叫陈水潮的人。此人是我们采风团到安溪后接触的第一个当地官员。他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他喝酒时的豪气。旁边有人悄悄告诉我,他就是安溪著名的“茶仙”。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主政祥华乡,在“茶贱伤农、茶树当柴”的大背景下,却高瞻远瞩地大力推广种植铁观音,改进制茶技艺,使“祥华铁观音”名声大振,故祥华茶农称铁观音茶为“水潮茶”。2001年,时任泉州市水产局局长的陈水潮请调安溪县做副职,让许多人大惑不解。他也不解释,成天在茶园里转悠,和茶农探讨茶经,成了水平极高的评茶师。只要是安溪出产的茶,他泡饮过后推断产地,从不出错。县里几家大型茶店拼配的茶叶,他也是一饮即知。故人称“茶仙”。
在和安溪茶人接触时,我总不忘向他们讨教“铁观音”之名的来历。出乎意料的是,只有传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传说有“王说”和“魏说”两种。“王说”说的是1736年春,安溪西坪尧阳村才子王仕让在书轩旁偶然发现一株生态奇异的茶树,遂移植在书轩圃内,精心培育,采摘精制,并随带入京,敬献于大学士方苞。方苞饮后感觉此茶确非凡品,于是转献内廷。乾隆皇帝品后大加赞赏,因“其色泽鲜润,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遂赐名“铁观音”。“魏说”更富传奇色彩:安溪西坪松岩村茶农魏荫,笃信观音菩萨,每日晨昏都要以三杯清茶敬奉。忽有一夜,有观音引他到幽涧边寻得一株葱郁温润的茶树。第二天清晨,他循着梦中指引,果然在石崖峭壁上找到一株奇异的茶树,便把它移植在家中的一口铁鼎里,用心护育,采制后泡出的茶品果然不同寻常。“奇为观音所赐,又茶紧结沉实似铁,故名曰铁观音。”这两则故事虽然生动有趣,但至今未找到任何可资佐证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深感困惑:号称茶都的安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辈出,其它史料异常丰富,怎么偏偏就找不见有关“铁观音”之名来历的记载呢?难道安溪人的祖辈早就深谙炒作之妙,故意留个悬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