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之乌镇
前天上午游罢浙江湖州境内的南浔,下午我们便直奔浙江桐乡境内的乌镇而去。
南浔距乌镇只有二十多分钟的车程,但司机还是迷路,不得不停车向路边走着的一位老乡打听,老乡热情地说,他的家就在乌镇边上的三长村,他可以为我们带路。在老乡“向左、向右”的指点下,我们顺利到达了乌镇。

乌镇的古老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考证,早在六千多年前,乌镇的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此地为吴疆越界,古称“乌戍”。秦汉时,以今天的市河为界析为两地,西为乌墩,东为青墩。唐以后始有镇名。据乾隆《乌青镇志》记载:“乌、青两镇,唐以前无典据,咸通一十三年,朱洪索靖明王庙碑文始冠以乌镇字。”1950年后,市河两岸的乌、青镇才统称为乌镇。
有人这样描述乌镇:幽长的石板老街烙印着悠远的历史足迹,雕花的门窗梁柱镂刻着世代风雨沧桑,静谧的小桥流水映照着人世风情,古雅的老宅庭院深藏着千年文明。

不过,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来乌镇主要是想寻访著名作家茅盾的足迹。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苏州“玄妙观”门前的街叫观前街,茅盾故居前的街也叫观前街,这个街名同样得自与茅盾故居并排而筑的“修真观”。苏州的玄妙观和乌镇的修真观是江南最著名的两大道观。把这两条街都命名为观前街,在我看来似乎要让玄妙观和修真观一较高下的意思。

茅盾故居东侧有一座立志书院,是茅盾读小学的地方,现在辟为茅盾纪念馆对外开放。馆内陈列了茅盾在各个时期的400多幅照片,和他的一些作品手稿、信件、遗物,以及各种版本的著作,比较珍贵的展品有茅盾小学时代的作文本和《子夜》手稿。这里也是参观茅盾故居的入口。呈现在我视野里的茅盾故居是一幢四开间两进深的砖木结构旧式楼房,屋内陈设相对比较普通,没有那些江南大户人家的铺排奢华。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茅盾1934年亲手设计草图,用自己的稿费翻建的三间书斋。整个书斋上衬天棚,下铺地板,南北两面全是玻璃排窗。书斋与老宅之间有一小天井,内栽一棵棕榈和一丛天竹。这是翻建书斋当年茅盾亲手所植。我发现许多游人排队与天竹合影留念。
在茅盾故居斜对面,有一家旅游商品销售店,名曰“林家铺子”。《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创作的一部以故乡乌镇为背景的小说,描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城镇小商人的处境和命运。尽管现在这家“林家铺子”并非当年茅盾描述的林家铺子,但看到这个店名,我还是感到很亲切,忍不住进去转了转。据说,此店生意不错。

距茅盾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家“访卢阁茶馆”。茶馆里很热闹,让我不由想起了茅盾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里的一段话:“祖父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上午或到本地绅士和富商常去的访卢阁饮茶,或到西园听拍曲。”茅盾小时候也常随祖父去茶馆玩耍。茅盾在乌镇读小学的时候,就曾写过一篇题为《青镇茶室因捐罢市平议》的作文,为茶店小业主鸣不平。

离开访卢阁茶馆继续前行,不一会就到了“汇源当铺”。茅盾1932年在《故乡杂忆》一文中写到过这家当铺:“在我的故乡,本来有四个当铺,他们的主顾大多数是乡下人。但现在只剩下一家当铺了。其余的三家,都因连年的营业连官利都打不到,就乘着大前年太保阿书部下抢劫了一回的借口,相继关了门了。仅存的一家,本也无意营业,但因那东家素来乐善好施,加以省里的民政厅长(据说)曾经和他商量维持农民生计,所以竟巍然独存。”现在我看到的就是这家“巍然独存”的当铺的营业厅。

在乌镇,茅盾似乎无处不在:走在石板老街上,我会想起茅盾的岳父孔祥生家当年就住在街边的孔家弄;看到那一排排水上楼阁,我又会想起茅盾的散文《大地山河》对这些“水阁”的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矣乃,飘然而过”……在我看来,没有茅盾,乌镇的魅力一定会减去几分。
(猪年正月初四,夜记于苏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