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行之周庄

(2007-02-15 23:17:43)
分类: 游荡四方
                              江南行之周庄

                    江南行之周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尽管离春节只有几天了,但当我们昨天下午冒着寒风去游周庄时,号称“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依然游人稠密。
   
    吴冠中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此言不虚。进入周庄,首先看到的那个石牌坊上就镌刻着“贞丰泽国”四个隶书大字。“贞丰”是周庄旧名“贞丰里”的简称,据说北宋年间,有个信奉佛教的周姓人将两百亩庄田捐赠给当地的全福寺作庙产,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将这片田地称作“周庄”,但官名仍为“贞丰里”,直到清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泽国”则是对周庄地域特色的描述:处在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的怀抱之中,“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素有“水中桃源”之称。河湖阻隔曾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却也使得周庄避开了历代兵燹战祸,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水镇建筑及“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井”字型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这在国内十分罕见。因此,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周庄为“国宝”,著名学者匡亚明则感叹“周庄乃人间天堂”。
            江南行之周庄
    我们没请导游,随意在水巷两岸闲逛,目光所及,都是极富水乡特色的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水墙门、河埠廊坊、穿竹石栏。在一座临河修筑的两层小楼前,我们停下了脚步。我惊讶于它的楼名:迷楼。我知道扬州有一座著名的迷楼,相传是隋炀帝修建的,他认为即使是神仙置身其中也会被迷住,故名“迷楼”。韩渥在《迷楼记》中这样描述:“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人误入者,终日不能出。”周庄的迷楼又有什么故事呢?进去参观之后才明白:小楼原名德记酒楼,得名迷楼,与著名的文学社团南社及柳亚子有关。据史料记载,1920年12月,柳亚子抵达周庄,先后四次邀请在周庄的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等人在迷楼聚会,诗酒唱和,沉醉其间,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之后,柳亚子将在周庄所得诗句寄给40多位南社社友索和,收到唱和诗词140余首。于是将这些诗词定名为《迷楼集》,交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德记酒楼由此更名为“迷楼”,数十年生意兴隆。现在楼内还存列着南社成员的照片、手迹、著作和书画作品,二楼东侧的一组人物蜡像展现的正是“小楼轰饮夜传杯”的情景,可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有河就有桥。周庄的河道上横跨着元、明、清历代石桥十余座。我们“按图索骥”,一座桥一座桥地寻访。在我看来,最能体现水乡古镇风情神韵的是富安桥,此桥四周有四座飞檐重角的楼阁,桥楼合壁,相映成趣。闻名中外的双桥造型迥异,联袂而筑,有一步跨两桥之妙。陈逸飞以双桥为题材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曾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更使双桥名声大振。
      江南行之周庄
    说到周庄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沈万三。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辈由浙江湖州南浔迁到周庄。沈万三是个商业奇才,他利用镇北急水江航运之便通番经商,使周庄遂成粮食、丝绸、手工艺品集散之地。至清代,八条长街商贾列肆,“井”字型水道舟楫如梭,成为苏州葑门外巨镇。现在,沈万三的居所“沈厅”依然是周庄最具典型的建筑。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七进五门楼,大小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多米长的中轴线两旁。我在阔大的房屋里游走,为沈万三的命运而悲叹。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沈万三捐资修建了都城的三分之一。后来,沈万三醉后口出狂言,得罪了朱元璋,原本要“斩立决”,后经马皇后求情,才被发配云南充军,在荒凉的边境度过余生。我突然想起了一句俗话:“伴君如伴虎”。我想,如果沈万三没有攀付权贵之心,他的结局可能要好一些。
                         (2月15日夜,记于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