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之同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土,后析田加土为同里,此即沿革也”。
昨天,我们一行七人游同里,因有老人同游,稍远些的罗星洲等景点未能入眼,但还是感到不虚此行。
同里虽不如几公里外的周庄有名,但却占尽自然地理优势:东临同里湖,南滨叶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北枕九里湖,西北襟带吴淞江,东北连通澄湖。因此,古镇布局依水而缘,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楫舟,水是同里百姓生活的依赖。同里的水,巧妙地将河桥、街路、宅园融汇成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荡舟水面,远岫,平林,疏花,修竹,往往使人倏然尘外。

镇上河街并行,桥路相接,通幽有径,河畔树木枝叶繁茂,清新的空气中溢出淡淡的芳香,有“绿意红情,春风夜月;小桥流水,琴韵书声”的意境。小桥流水中的小巷曲折幽深,粉墙黑瓦的老屋深藏不露。
同里的深院老屋大多沿河而筑,形成一条条水路街道。街路之间小弄颇多,我们随意走过的就有尤家弄、串心弄、同泰弄、西弄、石皮弄、仓场弄等。这些弄堂既长又窄,如鱼行街的串心弄,长达300余米。我们穿行其间,听到脚下发出“哐哐”的声响。起先以为年久失修,砖石松动所致,故没在意。但哐哐声一路跟随,让我们感觉其中有什么玄机。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石条下是空心的,小弄蜿蜒前伸,而那一条条石板故意铺排不齐,留下大大小小的空隙,于是行人走过,就会有哐哐声一路作伴。这真是匠心独运。

千年小镇丰厚的人文内涵,更多的还体现在明清两代建筑的深院宅第之中。全镇具有一定规模的楼宅不下百处,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层楼叠榭,鳞次栉比,几经风雨侵蚀,虽有破败,但经修缮基本保持原状。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就在那些斑驳褪色的深宅院墙里,在那些砖雕木刻的楼堂里,从那里可以细数历史的风痕雨迹。朱宅五鹤门楼,堪称巧夺天工之作。五只姿态不一的仙鹤,展翅盘旋于砖楼门楣之上,栩栩如生,飘逸中透出一股仙风道骨之美。有专家指出,朱宅门楼上的五鹤砖刻雕饰之流畅,构图之高雅,画面之生动,技艺之精巧,为江南民宅雕刻的上品。被誉为“贴水园”的退思园,更是宅院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它融汇建筑、用石、植树、利水、造景于一体,又有文人画家参与构筑,其布局、层次、色彩、意境,贴切自然,幽雅别致,将山水之美、四季之景全揽其中;宅园建筑主次分明,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参差成趣;最大特色在于小巧精致,贴水而筑,能分能合,“退思补过”的主题蕴藏得很深。其他如嘉荫堂、崇本堂、耕乐堂等,堂楼回廊辅以朱漆栏杆,廊柱门窗木格剔透;飞檐翘角祥云花纹,雕缕精巧造型生动,而那一组组雕刻、一幅幅抱柱楹联,更为古典院宅平添一种深厚的文化气息。

游同里,让我最感震撼的还是明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故居。当地人将它称作“陈家牌楼”,旅游图上却标注为“珍珠塔”,仓场弄墙上的指示牌写的又是“珍珠塔景点”。这是民间传说《珍珠塔》和著名戏剧《珍珠塔》的发源地,说的都是陈王道嫁女陪送珍珠塔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江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甚至与我同游的老岳父老岳母也能张口来几句评弹《珍珠塔》。不过,震撼我的不是故事的曲折迭荡,而是“清朝侍御”府第的“钦定”豪气。数不清有多少大厅、多少房间,花园、戏台、宗祠、码头一应俱全,我们大致走走看看,就用了一个小时。据说,《清史列传》有传的被贬官员任兰生建退思园花费了十万两银子,但退思园的规模与陈府根本无法相比。因为没有找到史料记载,我估算不出规模冠同里宅第的陈府当年造价是多少,让我困惑的是,一个监察御史,哪来这么多银子?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后人在周庄建的“沈厅”,与此相比也逊色许多啊!看来,官家气派,商家实不能比,难怪中国传统文化中弥漫着那么浓重的“官本位”腐气呢。
(2月16日,雨声中记于苏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