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荡四方 |
登临郁孤台
从厦门驱车前往井冈山途中,一时兴起,决定绕道赣州,去登临因宋代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一词而名扬古今的郁孤台。我的一位陈姓朋友在赣州工作,他告诉我,站在赣州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之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八处风景,因此苏东坡留下了著名的八境诗。特别是江南名楼郁孤台,孤峙于贺兰山上,站在台下仰望,晴则层楼耸翠,高若天都,雨则云烟缥缈,绛宫明灭。如此名胜,岂可错过?
此刻被踩在我们脚下的这条上山的路,是鹅卵石嵌镶出来的。丛丛夹竹桃将山径掩蔽,间或有“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声撞击耳膜。沿山径拾级而上,穿过一座写着“贺兰山”的牌楼,辛弃疾笔下的郁孤台就在眼前了。有资料说,郁孤台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36-779年),“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群峰郁然起,惟此山独孤”,筑台山之巅,郁然孤峙,故名。以前也叫过“望阙”,几番兴废后,仍以郁孤而名。现在的郁孤台,则是清同治十年建的。岁月无穷无尽,惟其郁孤之意却始终不曾更改,透着千年苍凉的意韵。
就这么一个用山石胡乱围起的院落,就这么一棵孤零零的老松,就这么一座三层重檐结构的空寂小楼台。台周皆甃以石,四围有垣御风,门窗镂花,飞檐高耸,显得古朴而挺拔。更上层楼,更上层楼,眼前低峦逶迤,山色由浓而淡,渐渐只剩了影子般的一抹,贴在天际。章贡二水,各自从西南、东南蜿蜒而来,夹城环流,就在郁孤台下汇成了赣江,再朝北汩汩流去,最后隐没在苍茫迷蒙的层峦之中。于是,一股沉郁之气扑面而来,辛弃疾笔下的词句像眼前奔腾不息的赣江水一样蓦地在心中激荡开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那个时候,被迫远离了金戈铁马的辛弃疾,以小官吏的身份登临郁孤台,其心情正暗合了“郁孤”二字。他本是个敢于万军中取敌首级的铁血男儿,如今壮志难酬,怎能不郁闷而孤愤呢?因此,望阙也罢,郁孤也罢,最后都成了辛弃疾怅然的情丝。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经过近千年时光的淘洗,辛弃疾的这首词和郁孤台已经浑然一体,如同骨肉,不能分离。因了这首词,历代文人墨客来此登临题咏甚多。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时登上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黄庭坚、王阳明、汤显祖、王士祯、朱彝尊等游过此台后,也都曾写下传世名篇。文字的生命力远比一座楼台更为强盛,它深埋在时光的深处,经久流传,谁可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