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北京的小吃印象并不算太深,但这次在北京的几天中,老婆一直说中央音乐学院的饭菜不错,便去吃了两次.学院的伙食有两种,一种是学生餐,一种是自助餐,自助餐据说也是教师餐.我吃的便是自助餐.十五块钱随便吃,应该说不贵,但菜的品种不多,大概有十几样的样子.吃了后觉得并不怎么样,还不如过去来北京时在街上吃的小吃.这么一对比,对北京的小吃的印象便清晰起来.
北京的名吃很多,像全聚德的烤鸭,早已闻名于世,还有满汉全席,以及大宅门的官府菜,等等。但作为日常的便饭,这些名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可望不可及,只能是偶尔尝尝鲜而已。更何况,这些菜吃多了还得减肥,真正吊人胃口的,是北京的小吃。这可不是吃不到葡萄了说葡萄酸。
在王府井小吃街,各种小吃一应俱全,油饼、豆浆、炸糕、豆腐脑、焦圈、灌肠、茶汤、杏仁豆腐、红果烙等等,但最引人注目的小吃是民间家常菜爆肚和炸酱面,一街两行全是它的招牌。爆肚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凉的,过水或不过水,醮着酱吃;还有一种是热的,叫铁板爆肚。吃法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一般铁板爆肚贵十块钱左右。外地人有时听不清楚价格,付款时闹得不愉快。经常有人因此和店家争执。
随意找个店坐下,要一份爆肚,一碗炸酱面,有兴趣的话,再要一小瓶二锅头,在北京俗叫“小二”的那种,边吃面和爆肚,边品着二锅头,再听着外面的京腔京调,酒不醉人人自醉,很快就会飘飘然似乎进入乐不思蜀的境界。
还有很多小吃,都让人吃了这一次想着下一次,像拉面、烤饼、烧麦、油条等等。对于外地人来说,在这里吃小吃是品味北京的平民生活,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吃完后还可以到外面拉洋片——这是北京有名的民间艺术,是最早的电影了。二锅头加上这浓浓的京味文化,无怪乎很多老外的相机在这里“咔嚓”不停。
当然还可以到大一点的餐馆品小吃,不过要多花点钱就是。在那里除了可以吃到更多的北京名吃,还可以享受吃的艺术。像大觉寺灵芝素菜馆,京城汗府,都一处等地方,就是有名的特色菜馆。
但我发现,北京的小吃大多可说是北方小吃,像拉面、刀削面就源自陕西。当然也有来自南方的,像麻婆豆腐就来自四川。北京近来又兴起了绍兴菜,商场里的柜子上也摆满了绍兴酒。即便是像号称“天下第一美味”的全聚德烤鸭,据说也是从宫廷传出来的。宫廷里什么人做的?是不是北京人?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外地人,但这道菜最先在北京叫响却无可争议。
还有很多名吃,也带有外地甚至少数民族特色,如有名的“满汉全席”。这让我觉得,北京的文化,包括饮食,兼收了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因此无不带着各地的痕迹。
所以在北京品小吃有着亲切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