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甲骨文古文字孙子蛤蟆本义古人中国千里草文化杂谈 |
今年的高考作文是最为引人议论的话题之一,“古文字达人”考生小黄的甲骨文“天书”作文《熟悉》引起人们热议,据报道,语文阅卷组的指导委员们找古文字专家释读后,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会商,小黄的这篇古文字作文最终只得了8分。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如果要研究和继承中华文化,就必须破解被誉为汉字的起源的甲骨文。这不,又一个甲骨文文字“孙”走到了台前,亟待破解释疑。
网上很流行一个帖子:《中国古人的“孙子”是一只蛤蟆》。文中列出的“孙”字的象形文字的确是一只青蛙的形象(上图),“孙”与蛤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辞书是如何记载的呢?《说文解字》说:“子之子曰孙”。《礼记·杂记》注:“孙谓祖后者”。《尔雅》说:“子子孙孙引无极也”,这都是比较晚的含义。“孙”古义同“逊”、“遁”,《春秋》中“夫人孙于齐”就是说夫人跑到齐国。“孙”字的逃跑含义,与蛤蟆形象联系起来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青蛙的特点就是受到惊吓时立即跳到水里,古人当然也有类似的经历,在造字时就将青蛙的形象作“孙”,义为逃跑。由此看来,“孙”的逃跑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其他的意思可能是比较晚期的引申义了。
从甲骨文、金文一直到楷书,“孙”字的大多数写法,都是由“子、系”两部分组成,“子”是人,“系”是绳索。很多文字学家认为,“糸”表示像丝线一样连续不断,引申为后代,其实这是一种比较附会的说法。真正的含义应该是捆绑,用绳索捆绑人,就是为了防止他逃跑,这样解释才与“孙”字的本义相合。“孙”字作为子孙的解释在汉字中出现得应该比较迟,因为口语中儿子的儿子读“孙”,所以就借用了这个字,久而久之,它的本义就不为人所知了。
是不是这样呢?对甲骨文颇有研究的“古文字达人”小黄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此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一番,给“孙”一个说道,难道古人的“孙子”就是一只蛤蟆?
推荐阅读:公公偷儿媳怎么叫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