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北京哪种美食外地人永远吃不惯?【图】

(2014-04-28 12:41:31)
标签:

新华

实际上

发行量

洪烛

文化

舌尖北京哪种美食外地人永远吃不惯?【图】洪烛《舌尖上的狂欢》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简介: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盛宴与简单的食物并存,滋润着生命的天天与年年。洪烛的笔悄悄敷衍开来,在这个仿佛人人都可以表述的领域,他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感受的舌尖。我们一次次登上五味筑起的狂欢天堂!

http://shopimg.kongfz.com.cn/20120914/1947283/1947283iXBEr0_b.jpg

洪烛《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 新华出版社 2012年9月第1版 定价:36元

【编辑推荐】洪烛继2004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闲说中国美食》,2006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舌尖上的狂欢》之后,201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书《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可谓“中国美食三部曲”。我们通过本书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http://vipbook.sinaedge.com/bookcover/pics/168/cover_34306bf56a293832fcb88e04a85855ff.jpg 侃遍中华美食:《闲说中国美食》【新浪读书连载】


作者:古清生,洪烛 分类饮食文化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总点击:9339291
简介:本书是中国文联出版社畅销书“闲说”系列(包括《闲说中国人》《闲说外国人》等)推出的一个新品种。由知名撰稿人古清生、洪烛撰写。古清生曾著有《左烧烤右煨汤》等美食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颇有影响。洪烛撰稿的《中国人的吃》被日本青土社购买版权,在日本出版。本书是他们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描述的一部新风格的美食书,点评了北京、南京、杭州、扬州、苏州、广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云南、东北等各地的饮食文化特征,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舌尖上的狂欢》连载 洪烛
          北京的滋味

  邓友梅在北京接待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她是来重温城南旧事的),问这位背井离乡数十年的“小英子”,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林女士的要求很简单:“别的事没有,就想叫你领我去喝豆汁。”邓友梅想这还不好说嘛,立马就领她去了。先品尝其他小吃时,林海音还挺谦逊、挺稳重,可等豆汁一上来,她老人家显出真性情了,一口气喝了六碗还想要,吓得主人赶忙挡驾:“留点明天再喝吧您哪,别吓着我们!”她却意犹未尽地咂咂嘴:“这才算回到北京了!”仿佛没喝豆汁,等于没回北京——至少,还是有一定的距离。邓友梅感叹:就凭这一点,林家六婶就既是台湾人,又算得地道老北京!

  豆汁真够能勾魂的,使人没齿不忘,似乎比传说中的迷魂汤还要灵验。一个游子,回到数十年不见的故乡,首先想到的居然是此物。必须连喝几大碗,才相信:确实是到家了。可以想象出,在其以前喝不到的时候,是多么难受。这几乎已日积月累地构成灵魂中的一种渴意。

  既然回来了,就喝个够吧。既是出自命运的安排,又算自己对自己所作的一点补偿。

  听说这事后,再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我总能闻见热腾腾的豆汁的气息。那是别的东西无法代替的气息。数十年不散。终生不散。我想,豆汁的滋味,恐怕就是正宗的老北京的滋味吧。林海音老人吸饮豆汁时,是在用舌尖细细地舔拭久别重逢的北京,甚至是在回味自己遥远的青春。豆汁提炼着一座城市的缩影与精髓。那是一个味觉中的北京,却仿佛比眼睛瞧的、手摸的乃至耳朵听的还要真实。或者说,还要直接。
  在台湾岛上不忘豆汁的,大有人在。梁实秋算一个。在《雅舍谈吃》一书里,他纵横评述天下美食,豆汁是不可能缺席的(哪怕只是在想象中存在),那是他对故土的一个斩不断理还乱的念头。他颇自信地说: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甚至对喝豆汁时的配料,也一一加以回忆:“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黄瓜之类,但反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在现实中,豆汁的滋味,离他很近,又很远。那是属于前半生的滋味吧?

  看来喝豆汁真会上瘾的。林海音与梁实秋,皆为豆汁之瘾君子也。可惜梁实秋不如林海音幸运,他后来再也没有机缘回北京喝豆汁了。这不能说不是他生命里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我觉得,与其说他们爱豆汁,莫如说更爱的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与其说他们嗜好豆汁的滋味,莫如说嗜好的是北京的滋味。这中间肯定有一层“爱屋及乌”的意思,增添了豆汁的魅力。在他们的心目中,豆汁无形中已成为故乡的象征。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让幼小时喜欢吃的那些东西,蛊惑我们一辈子吧。与其说这是食物的蛊惑,莫如说是乡情的蛊惑。

  豆汁原本是绿豆磨碎制作粉丝、粉皮的下脚料,经发酵而成。很便宜的。在旧社会,花两枚铜板,管你喝个够。奇怪的是,不仅穷人爱喝,富人也爱喝。“当年东安市场的小店‘ 豆汁何’名声一点不小于隔壁大饭店‘东来顺’。穿着华贵、坐着私家轿车专程来喝五分钱一碗豆汁的,大有人在。”(邓友梅语)看来食物不问贫贱,全靠的是味道。如今,满汉全席基本上快失传了,可上不了台面的豆汁,依旧脍炙人口。假如说前者代表着贵族化的北京,那么后者代表着的是平民化的北京。很明显,后者比前者更有生命力。豆汁经久不衰及令人难忘的程度,应验了一个真理:大俗才是大雅。要俗就俗到家吧。

  豆汁的地位非其他京味小吃所能代替,在于它独特的滋味,恰巧迎合了北京人的口感。因而成为老北京的一块招牌。邓友梅还讲过一个笑话。说外地有管豆浆叫豆汁的,某山东人进京,误以为豆汁即豆浆,进店要了一碗,喝了一口便面露苦相,勉强咽下去后招手叫来店员很客气地小声提醒:“这豆汁别卖了,基本上酸了。”那伙计笑了:“好说您哪,不是基本上酸了,根本上就是酸的,这豆汁跟您山东的豆汁不是一码事您哪!”邓友梅说:“是不是北京人,测验方法就是叫他喝一口豆汁。若是眉开眼笑,打心里往外满意地吁口长气,就是地道北京人;若是眉头紧皱,嘴角直咧,甭问这是外来户。”所以林海音连喝六碗豆汁的豪爽劲儿(如同置“三碗不过岗”之劝告于不顾的武松),旁边人见了,绝不会真把她当作台湾老太太的。

  豆汁有股怪味,北京人嗜之如命,外地人却敬而远之。这真称得上是一种考验。“不稀不稠”,灰里透一点绿,老远的就能闻到一股酸涩味,不爱喝的,闻一闻,捂鼻子,尝一尝咧嘴,说是活像泔水。可爱喝的,闻见那股味儿就流口水,说是一辈子不喝豆汁儿算白活了。“老北京多爱喝豆汁儿,看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问问他爱不爱喝豆汁儿,就够了。”诗人刘征也持这种观点。他说透过他谈论豆汁的语气,就该猜出他是个老北京。他对豆汁的感情甚至比林海音、梁实秋等游子更纯粹:不是为了怀旧,只是为了解馋。

  对豆汁的好感,不是靠好奇就能培养的。听他们这一说,我连试都不敢试了。豆汁会使一个人记住自己的身分: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这有点像法国的高更那幅现代派名画的标题。豆汁摊,是北京街头最古老的大排档。北京人与外地人最大的区别,恐怕不仅仅是口音,还在于能否喝得惯豆汁。我借此调侃一下:看来在北京的饮食文化里,豆汁是赞成 “血统论”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某种特有的食物情有独钟,几乎构成遗传的记忆——豆汁堪称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人有记性,还是豆汁有记性(乃至鉴别能力)?

  我想在北京的滋味里,肯定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那应该是苍茫的岁月造成的,带有味精的性质,只需掏一点点,就能使人的味觉乃至情绪,产生无穷的变幻。北京的滋味,应当是永恒的,但又是把握不住的。如同人的命运,千差万别,可又万变不离其宗。甚至可以说:这滋味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的想象造成的,是我们的心情造成的。

  在北京,哪怕喝白开水,我也能喝出别的什么滋味。谁叫我的许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与这座古老的城市联系在一起了呢?谁叫我这个外乡人,呆得久了,都快要被它的风俗与性格给同化了呢?

  北京的滋味,其实已远远超越了它的饮食文化,而融化在它的历史与现实之中。它的历史与现实,它的民俗与景物,它的风土人情,它的延续与变迁,分明又使这种滋味更加醇厚、更加复杂了。我相信在这浓缩的滋味里,有一整座虚拟化的城市,忽冷忽热,若隐若现… …那正是它的精神之所在,灵魂之所在。

  品尝北京的滋味,也正是向它靠拢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市会合的捷径。直到它变得不再陌生,不再神秘,不再缥缈。但在这过程中,你的幻觉已被它的滋味给充分地调动了。彻底认识它的滋味,很困难;想忘却,则更为困难。




洪烛:酒菜入柔肠 化作风流字

中国网 | 文章来源: 新京报

洪烛的老家江苏,是个出美食家的地方,洪烛与美食结缘还是因为老师汪曾祺,因为喜欢关于美食的文章,继而专注于美食本身,利用这个身份倒是可以解解馋,但馋也是一种瘾,上瘾后嘴便成了宠物,要专心去养,小心伺候———这也是美食家的代价。他说,自己做的是件锦上添花的事,美食本就是一匹质地上乘、光泽夺目的绸缎。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070323/0023@90213.jpg

洪烛吃进去的是菜,吐出来的是字,很多美味就这样经过他的口传扬开去。摄影/本报记者王远征

■老饕档案

洪烛1967年生于南京,1989年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诗人,散文家,美食作家。著有《舌尖上的狂欢》、《中国人的吃》、《闲话中国美食》等书。

民间美食按摩文人胃

洪烛初来北京时,尚不适应北方饮食的粗,开始学着用砂锅煲汤,以维持写作中的水性:鱼头汤,萝卜牛腩,鸡汤,搁点蘑菇木耳竹笋吊鲜,放些家乡的火腿丁提味。写完稿,喝完自己褒的汤,美滋滋的,像从体内做了按摩。十多年来,炖的那些汤积蓄起来,也能成一座小型水库。常年不断的热汤,让他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活得相当滋润。

现在洪烛的胃口很杂,来京十多年已经被天南地北的口味锻炼得兼容并蓄,被江南“豢养”的温柔胃开始被不断挑战,去掉偏见和挑剔,用包容的态度,他发现到处都有好吃的。各地的朋友来京办事,选他们认为最正宗的家乡菜馆子,洪烛在北京便能吃到各地的精华。

去外地,他总要吃当地的老字号,如杭州楼外楼,长沙的火宫殿、玉楼东、又一村等。更爱去寻访民间小馆,完全靠口口相传,吃完就为他们写作,主动地承担起大众传播的责任。南京新街口的“寡妇面”,苏州寒山寺的“素面”都是他力挺的。他说,真正的美食在民间,宾馆里做的菜再高档也有形而无神。

他喜欢琢磨菜名,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之类,像是在玩味词牌。他曾想开家词牌餐厅,用词牌来命名菜肴,他想把水煮鳝鱼改成水龙吟,酸菜鱼改成渔家傲,辣子鸡改成贺新郎,烤乳鸽该成鹧鸪天,油炸花生米改成卜算子……

■老饕语录

中国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风味。川菜、粤菜、湘菜、齐鲁菜、淮扬菜、东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仿佛实行军阀割据似的。但在我眼中,这更像在划分艺术流派。出自圣人之乡的齐鲁菜,称得上古典主义。缠绵悱恻的淮扬菜,属于浪漫主义。假如说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现实主义,麻辣的川菜则算魔幻现实主义了。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换算:上海菜属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东北菜则相当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

■对话老饕

中国美食善于彰显“情色”

记者:最想向北方人推荐家乡的哪种食物?

洪:火腿。我觉得火腿像琵琶,有种红木的质感。

记者:对各地的菜都喜欢?有不喜欢的吗?

洪:不喜欢西餐。我长了一个特别土的胃。拿起沉甸甸的刀叉就没了食欲,武林高手也忌讳用不熟悉的兵器。总觉得刀叉舞动,不是在吃饭,像是搞小型兵器展。

记者:怎么看待中国人在饮食上的态度和风格?

洪:有着东方式的严谨、滋润和讲究,还有点浪漫主义,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

记者:中国饮食似乎有着多维度的张力,往往还能发散到其他层面。

洪:是的,一个名字就能让人打开知觉和想象力,比如“情色”可以在饮食上面彰显,使人们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南京人把鸭胰称做美人肝,福建人把贝肉氽汤叫做西施舌,还有象征杨贵妃出浴的“贵妃鸡”,以及浙江的“女儿红”等等。光是听名字就够让人浮想联翩的了。

记者:南方的面食与北方的有什么不同呢?

洪:北方的是求饱,南方的是解馋。像妻和妾的关系。

老饕荐吃

●四川驻京办事处

这儿的毛血旺很丰盛,每个材料都够突出。

地址:建内大街贡院头条5号四川餐厅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潘丽

 

           荞麦

           洪烛

南米北面。说的是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也用稻米做成米粉、元宵、米豆腐之类,变换的花样总不如北方面食的品种多。

五谷杂粮,荞麦很明显相当于粗粮。粗粮也可细做,成为很讲究的美食。荞麦可以煮粥,风味独特,还可做成面条等等。腊八粥里用尽各种谷物、豆类、干鲜果品,却很少搁荞麦的,不知为什么?是因为它稀缺,还是因为其味苦涩,不适宜加入“甜蜜大合唱”?

荞麦挺古老的。古书《图经本草》,有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的记载。另一部书,《植物名实图考》,说荞麦“性能消积,俗呼净肠草”。由净肠草这个外号来看,古人没怎么把它当成粮食,而视同草芥。荞麦有淡淡的清苦味,又叫苦荞。菜里面有苦菜、苦瓜,面食里也有苦荞面。酸甜苦辣咸,苦是中医五味之一。荞麦中的苦味素具有清热败火健胃的作用。苦荞不苦,并不是真苦,它是一种很有益的药食。尼泊尔人高血脂患病率极低,科学家研究其饮食习惯发现,当地人极爱吃荞麦及其嫩茎叶。我国凉山彝族人民长期以苦荞为主食,尽量生活条件艰苦,但健康状况很好,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极少。看来也是靠苦荞保佑?

忆苦饭,用荞麦是合适的。过去的年代,忆苦思甜,为了受教育。可前几年北京还出现过一批专以困难时期的食物为主题的特色餐馆,譬如吃各种杂粮,棒子面贴饼子窝窝头菜团子,全招呼。忆苦已不是为了思甜,而是甜腻了,甜过头了,想改换口味,吃点苦头了。这能不能叫作自讨苦吃?

真有意思,现在糖果巧克力满大街都是,人们偏偏还要踏破铁鞋去找苦吃。看来苦比甜更难得。

还有谁想吃苦的?我这就给您下一碗苦荞面,没菜,连黄瓜蘸大酱都没有——顶多再凉拌一盘苦瓜,让您苦上加苦。您呀也别当吃饭,就当嗽嗽口吧。是啊,老那么甜蜜蜜的,如胶似漆,谁受得了?苦比甜可刺激多了,带劲多了。

洪烛:在中央电视台看“长今”,话食疗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来源:CCTV.com

http://www.cctv.com/program/zhyy/20060205/images/100292_1.jpg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这里是《中华医药》,首先洪涛要代表《中华医药》栏目的全体同仁,送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祝愿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健康常伴左右、幸福常驻心间。

在上一期的节目中我们跟大家一起看了电视剧《大长今》中五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可以说是长今所经历的五次生死攸关的挑战,而帮助她渡过这五道难关的啊是五种食物,有绿豆、松子、芹菜、白菜还有艾草。这些都是非常普通的食物,举个例子来说,大白菜,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您有没有想过,用白菜来补钙呢?恐怕您更没有想过一杯白菜汁啊,它的钙含量竟然相当于一杯牛奶。那么,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像白菜这样既普通又非凡的食物,它们也在长今后来的命运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这五种食物都分别是什么?它们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吃才最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呢?下面我们继续和两位嘉宾一起来聊这方面的话题。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罗增刚先生,欢迎您,罗先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研究员 罗增刚】洪涛您好

【主持人】这位啊是对美食特别感兴趣的作家洪烛先生,洪先生欢迎您。

【作家洪烛】你好

【主持人】我们说长今的命运离不开食物,而她命运面临的又一次重大的挑战就要来临了,那就是她必须要帮助她的师傅完成争夺最高女官的御膳竞赛,如果竞赛一旦失败,她就要无条件的离开宫廷,没想到,面对这么重要的一次比赛,长今使用的却几乎都是最普通的食物。

【解说】长今准备的第一道菜就是用普通的荞麦做成的荞麦卷,她用荞麦跟糯米所掺和的面粉做成饼皮,然后在饼皮中卷入萝卜、香菇、青蒜、红枣以及绿豆芽,这款独具匠心的菜肴深得皇后娘娘的喜爱,而长今也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主持人】其实不仅这一次就是长今用到了荞麦,后来,就是在这个剧情后来当中长今还很多用到荞麦,就来治疗她同伴的肠胃湿气,还有治疗这个皮肤病等等,那罗先生,您说这个荞麦它最主要的功效是什么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罗增刚】它在这里边呢,就是长今用的荞麦那种清热解毒、下气、然后清理肠胃的那种功用,所以对于湿热疔疖的,比如这些个引起来的这些湿疹,也就是皮肤病其中的一种,确实有一些帮助,其实我们所用的这个荞麦,最主要的功用还是降血脂、降血糖的这种功用非常好。

【作家洪烛】像我国凉山的这个彝族人民,长期以荞麦为主食,所以虽然他们那生活条件挺艰苦的,但是人们的那个精神、健康状态都非常好,所以我觉得像这个荞麦,肯定是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防治得高血压、高血脂这些病起到了很好的疗效这样。

【主持人】您说到这儿我想起来,最近说还有一个什么新发现,说发现这个尼泊尔人患高血脂症的人很少,后来医学专家就在研究他们的饮食习惯。就发现这个尼泊尔人非常喜欢吃荞麦做成的食物,而且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嫩的这个荞麦茎叶,这里边是不是就是说荞麦帮助他们实际上降了血脂?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研究员 罗增刚】对,就是荞麦的一种功用。

【主持人】一个很主要的功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罗增刚】对,最主要的功效就是降血脂和血糖,因为这个荞麦这里边的成分,它其中有一种就是植物蛋白,它这种非常利于人体的吸收而它又不容易在体内转化成脂肪。所以对于这种预防这种肥胖,非常有好处,那么这种我们说这种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这些,它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就是肥胖的人非常容易患这些疾病。另外它这个降糖的这种功用,其实它里边含有一种铬元素,这种铬元素它能够刺激这种胰岛素的这种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水平,那么加速这种糖的分解,另外,它里边也还有好多的成分,比如说,维生素E,还有芦丁,这些都具有降血脂、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的状态,尤其是在粮食里边,这个荞麦还含有一种物质,它叫芸香甙。

【主持人】芸香甙

【中国中医科学院 副研究员 罗增刚】对,其他的食物都没有的,这种食物它降血脂、降胆固醇的这种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只有在荞麦里面有。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罗增刚】对,其他的粮食类的这些里边都不含有这种物质,所以我们说它这种降血脂降血糖的这种功用非常的好,所以也就是对现在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好,经常吃得比较好的人时常吃些荞麦,非常有好处。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这个早餐都会用荞麦来做一些这个吃的东西,因为有很多的这个病都是由生活方式带来的,像现在这种三高的人很多。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那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的这道药膳啊就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样三高症状的人推荐的一道药膳,就是用荞麦来做的,名字叫丝瓜荞麦面。

【字幕】

降血脂菜肴:丝瓜荞麦面

【解说】制作这道丝瓜荞麦面需要准备的原料有丝瓜400克,荞麦面500克,瘦肉150克,虾皮、枸杞子、大蒜适量。

首先将瘦肉切成丝,再将丝瓜切成块,大蒜也切成薄片,接下来将锅内放入少许底油,加入切好的蒜炝锅,然后加入瘦肉丝、丝瓜翻炒,并且放入枸杞子和虾皮,同时加入高汤或清水一同煮。并且加入盐、胡椒粉、味精、鸡精,这时将荞麦面放在另一个煲中煮10分钟,煮熟后捞出,然后把煮好的丝瓜汤浇在上面,这道丝瓜荞麦面就做好了。

【待续】

[转载]最具诗歌气息散文随笔:《名城记忆》隆重上市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每一座城市的地基,都填充着一部被湮没的历史,而城市的每一块砖瓦,也都留有人类的指缝。……读着这样的文字,足以令人神往那些饱含沧桑与厚重的城市。而这些都出自洪烛先生新作《名城记忆》,该书近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洪烛先生曾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曾获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新近结集出版的《名城记忆》,文章篇篇朴实无华,信手拈来如唠家常般,让人沉迷。作者截取的这些城市,个个都充满神韵,“找不着北京”“西山不见使人愁”“南京:最忧伤的城市”“单眼皮的莫愁湖”“从华清池到马嵬坡”……

在高楼里拧开自来水的龙头,我闻见了工业社会的气息。自来水与电灯,是城市最初区别于乡村的地方。乡村古典的月亮只有一枚,城市的灯火却有无数盏,足以构成地面上的星空。我一直以外省青年的身份,隔着纸张、空气与歌声热爱北京。这毕竟是一座皇帝住过的城市。贵族式的宫殿平民化的胡同与四合院,共同掩盖住它的特殊性:在中国,这是城市中的城市,城市之上的城市。它令我联想到唐朝的长安,宋朝的开封与杭州,以及明朝的金陵等一系列古老的地名。哦,祖国版图的心脏,黄金时代的证明。

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值得你我闲暇捧读的一本书。

http://pic.eslite.com/Upload/Product/200511/m/2680044879008.jpg 中文/繁體千年一夢紫禁城作者 洪燭 台湾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出版者推荐语】北京,是中國最霸氣的一座城市,因為北京有一座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歷史最貴氣的一道烙印,端詳這烙印,總讓人百感交集:既有愛與恨的味道、更有血淚的味道,仍至鐵與火的味道。因為紫禁城總是逐鹿問鼎的金戈鐵馬、獵獵旌旗、絕世英主、一代佳人、亡國之君、殺頭忠臣、當權官宦、碌碌士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留下一段又一段的韻事、美事、恨事、憾事等等。沒有一本書再能比《千年一夢紫禁城》把紫禁城寫得更好了!因為作者在火中,在水中,在荊棘中,尋找著紫禁城古老的靈魂。這麼執著的作家少見──不斷從各方面探索著它的靈魂。作家也必須交出他的靈魂,然後他才能看到別人未見的、別人忽略的。他不是匆匆走一遭,而是經年累月的浸在紫禁城古老的靈魂裡。上天總算沒有虧待這書的作者,靈光稍縱即逝的特殊共鳴或是千錘百煉之後的智慧結晶,並不是每一個有心造訪紫禁城的人可以獲得的。作者是努力而後幸運的,我們則是因為讀它而幸運的!

作者簡介 洪燭原名:王軍,1967年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被保送進武漢大學。現任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出版:長篇小說《兩棲人》、詩集《南方音樂》、《你是一張舊照片》、散文集《我的靈魂穿著草鞋》、《浪漫的騎士》、《中國人的吃》、《眉批天空》…等多種。其中《中國人的吃》等在日本、韓國、台灣已出版。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大陆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海外版)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

《中国美味礼赞》(日文版)日本青土社
《中国人的吃》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日本青土社购买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日文版易名为《中国美味礼赞》。
http://img38.dangdang.com/45/34/692748-1_b.jpg《北京的前世今生》洪烛,邱华栋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清朝的八旗子弟何时被解除武装?【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舌尖北京哪种美食外地人永远吃不惯?【图】


深圳晚报讯(记者赵伟君):11日,深圳音乐厅小剧场也有一场特别的演出呈现——《仓央嘉措心史》诗剧。本诗剧是著名诗人洪烛西藏采风后创作的,将诗朗诵和歌舞等形式巧妙结合,从哲学、爱情的层面展开,阐释了仓央嘉措诗歌的美学诗学内涵和他的心路历程。
清朝的八旗子弟何时被解除武装?【图】

《中国国土资源报》专访洪烛:诗人当自强【图】
《中国国土资源报》《文化头条》栏目2013年12月20日刊登洪烛专访

洪烛:诗人当自强

□ 本报记者杨旋

  “诗人当自强!”说这句话,洪烛的声音突然变得高亢有力。他的普通话夹杂着一点南京人的口音,只有在激动的时候语调上扬,语速极快。现为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的洪烛,谈到诗歌可以滔滔不绝,毕竟已经写了30年了。从诗歌中,他收获了名利,也有过彷徨苦闷。上世纪90年代,诗歌退潮,他最后选择了不写诗歌。可他骨子里还是爱诗的,新世纪以后,他作为诗歌的“归来者”,开始了大量长诗的写作,试图探索诗歌更多可能和其他艺术形式碰撞,树立诗人成为社会上的强者的形象。

  诗人一贯的或愤怒或忧郁的形象,他都不喜欢。“诗人不应该成为被社会大众同情和怜悯的对象,我觉得诗人还是可以成为强者,被大众敬佩。诗人当自强,而不是自杀。”

影响了一代人,也害了一代人

  洪烛原名王军,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留苏大学生,回国后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教书,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洪烛很小就喜欢看书,常常托父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诗刊》、《人民文学》等杂志。他更喜欢读诗,闻一多、徐志摩,都是他喜欢的诗人。他的笔名洪烛就源自于前者的诗集《红烛》。

  1982年,洪烛15岁,他在《南京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诗《刀与磨刀石》。他是幸运的,赶上了那个诗歌的黄金年代。

  还在读中学,他已经完全醉心于诗歌,读名著看文学期刊,创作诗歌投稿,在《星星》、《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数十家报刊发表100多篇诗文,并且十几次获得《语文报》、《文学报》等全国性征文奖。临近高中毕业,他已经是全国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了。

  父母虽然担忧儿子考不上大学,但他们并没有去阻碍儿子根据自己的爱好来规划人生。偏科厉害,觉得自己上大学无望,他还提前为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南京梅园中学的黄老师,为这个心爱的学生四处奔走,写推荐信寄给多个大学,最后,武汉大学中文系破格录取了洪烛。

  快要毕业,他给每位同学都写了一首诗,从中选了一组被《语文报》一个整版刊登,结果影响特别大,唤起了全国好多中学生的同感。每天经过学校传达室,都有他的一大包信,到毕业,那些信已经装满了几麻袋。

  前几年,在一次诗歌研讨会上,一位河南的诗人诚恳地找到洪烛,跟他说了一句话:“你影响了一代人,也害了一代人。”虽是玩笑话,但是事实。的确,他影响了那一代的中学生,洪烛的经历,让他们觉得写诗可以出名,可以上大学,可最后荒废了功课,又没被保送上大学。于是,就有了这句玩笑话。

做了诗歌的“逃兵”

  1989年,洪烛到了北京,结识了一帮文人,他们不谈朦胧诗,改聊崔健和摇滚,觉得歌词很带劲。他去听摇滚音乐会,觉得那些长发的歌手比诗人还要诗人。那时候的他们,浑身都散发着理想主义的气息,弹铗而歌,“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候,正是洪烛创作的旺盛期,每天都要寄稿子,同时也会收到装着报刊的牛皮纸信封。

  不久,到了90年代,除了专业性的诗歌刊物,整个社会不需要诗歌了,诗歌没有用武之地了。诗歌的热潮慢慢退去,他们这群人也开始各自散去。

  突然一下子,洪烛发觉现实的严酷,诗歌不再给他带来帮助,只能靠一点工资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落在肩上。刚到单位,他住在办公室,偶尔起晚了撞见早上来上班的同事,很窘迫。后来,单位分给他一间宿舍,7平方米的蜗居,女友来过几次之后就跟他分了手。

  那个年代,几乎全中国人民都下海了,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躲在屋里写诗。他自嘲颇有堂·吉诃德的味道。而原来一起写诗的友人们,一部分下海,有的做了书商,发财了,再见面都只谈怎么赚钱;也有极个别的诗人受不了这样的现实而自杀。他虽有牢骚,更觉得孤单,但他没乱了阵脚,更没跟风。而是转向写大众化的散文,做了诗歌的“逃兵”。

  1992年参加完诗刊的“青春诗会”后,洪烛开始写散文。刚好那10年是大众化期刊雨后春笋般热闹,《女友》、《青年文摘》、《辽宁青年》等刊物发行量特别大,几乎每期都有洪烛的文章。他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也获得了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等多个奖项。出了书,赚了五六十万稿费,而他一个月工资也就几百块钱。1999年,他在北京东四环全款买了一套房子。

  刚开始写散文时候,有人说他堕落了,瞧不起他。给那些大众流行刊物写稿,俗,一个诗人,怎么能做这样的事。但是洪烛清楚,不这样就会饿死,如果都没有了生命,何谈诗歌。

诗人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人

  当他开始不用再为生活发愁的时候,骨子里开始想念诗歌。在90年代当了一回诗歌的“逃兵”之后,洪烛以“归来者”的身份回归诗坛。

  “我仍然对诗歌有感恩,从来没觉得诗歌害了我,名利都是诗歌带给我的。如果不是写诗,我可能中学毕业后就在照相馆里当临时工。”

  他开始重新打量当下的诗坛环境和诗歌创作现状,开始新的探索。一个时代的诗歌要繁荣,必须有长诗,长诗是诗歌里的航空母舰。就像一个国家强大了海军就要有航母,才是现代化的海军。诗歌也一样,要有长诗,生态才繁荣。近10年,他创作了《李白》、《我的西域》、《陆游与唐婉》、《仓央嘉措心史》等11部长诗。

  出版两个月就再次加印,这对于一部6600行的长诗来说,《仓央嘉措心史》成绩出色,对诗坛来说鲜有。这部长诗是他在去年8月去了西藏10天后,历时一年多创作的。近400首短诗,每一首都可以拿出来单独成篇,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排列的顺序也可以打乱,顺序一变,又成为一首新的长诗,就像积木一样。

  明年1月11日,《仓央嘉措心史》朗诵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这场朗诵会将融合诗、诵、歌、舞于一体,这是洪烛的尝试,同时进行商业售票,把诗歌和商业结合起来。现在还有导演跟他谈改编电影。“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的探索,使诗歌多元化。”洪烛说,“未来诗歌应该有多种形式。什么是诗人,就是敢为天下先的人。诗人中的诗人,就是敢为诗人先的人。”

  诗歌一直是非卖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尽管经历了热潮以及光环退去,直到新世纪依然如此。这也是诗歌的优点,保持了很多崇高和纯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没有商品化,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得不到滋养,得不到回报,这对坚持诗歌的人来说,不公平。尽管诗人们付出的更多。

  看到这一点,洪烛要对诗歌进行创新,要让诗歌走向公共空间,通过网络、舞台、电视等媒介,让诗歌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掘。这是他的一种理想,也是之后要做的事。

http://ec4.images-amazon.com/images/I/511Dt-xFt9L._SL500_AA240_.jpg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新华 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