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提到的平通中学初二学生王婷(周占林抓拍)
行动>同情和文本(诗人重回汶川有感)
一个诗人去年在废墟中捡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是一个初一的学生写的小说。他回到合肥就把这小说发表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并附上了前言说:如果这个作者还活着,请与我联系。一天这个诗人在北京主持一个会议,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叔叔,我是王婷。这个诗人没反应过来,说你打错了吧。这个女孩子急切地说:“叔叔,我就是你要找的小说的作者,我还活着啊!”这个诗人激动了。立刻对参加会议的人们说:会议暂停,请你们和我一起向这个活着的女孩致敬!
从此这个诗人多了一个女儿,冬天来了,他给她寄去棉衣,过年了,他给女孩寄去压岁钱。四月二十九日,诗人从合肥拿来了新买的几台电脑和上千本书,奔赴几千里,来到这个女孩就读的偏远的川北,见到女孩的一刹那,诗人双手颤抖着放在女孩的肩上,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内向的女孩没哭,但小脸被激动沸腾成朝霞,有晶莹在眼镜的后面滚动。也许从此她知道了人生的方向,一颗文学的种子在她心里发芽。
这是我看到的真实的一幕。这个诗人就是《诗歌报月刊》主编王明韵,这个叫王婷的女孩就是平武县平通镇初级中学初二学生。
我讲这个故事是说明诗人之于灾区的意义。也想忠告大家,在5.12地震一周年之际,别争着去当地访问,那里每天要接待上百次的来访者,已经不堪重负了。在北川旧县城门口,有一幅门牌上写着:放轻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一个安宁。那就让我们了解灾区的实际需要,多做实事好事,能不去就不去,这样才能让逝者安宁让活人安静。
同时我也提醒诗人们,仅仅写诗是不够的,拿出你的积蓄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没有太多钱,就给那里的学生写信,给教师寄书,做他们的朋友。行动永远大于同情和纸上谈兵。哪怕仅仅是一点点的微薄之力,也证明诗人不是生活的旁观者和多余人,更不是只会索取的白眼狼。诗人应该也必须是一群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敢于奉献并与时代肝胆相照的大写的人。

捐赠现场:左起:罗子健李犁 洪烛祁人 王明韵
刘福君 王婷校长 雨田
给灾区捐赠电脑的诗人王明韵■
洪烛
你给平武县平通镇中学
捐赠了一批电脑
可你来到小山村,才发现
这座板房学校还无法上网
校长安慰你,说他们会想办法
去申请无线上网
你也安慰自己:让孩子们
先学打字吧。网络迟早会通的
你教一个孩子怎么用拼音
打出平通镇这个地名
他很快就学会了
学会了之后,他首先
打出你的名字:王明韵
我分明看见另一张网
这张网是用一根线编织的
这根线就是:你从安徽来到四川
漫长的路线
它把大城市和小山村连接在一起
把大诗人和小孩子连接在一起
我之所以说你是我眼中的大诗人
因为此刻,你写下最长的一行诗
“中国诗人重建家园采访团”重返灾区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成都)
在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由中国诗歌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的“中国诗人重建家园采访团”,日前在京举行出行仪式,采访团于4月24—30日重返四川灾区考察、采访和慰问,诗人王明韵将向灾区学校捐赠价值十万元的电脑、书刊等物资。诗人们将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把表现和关注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早在2008年5月中下旬,一支由八位诗人组成的“中国诗人抗震救灾志愿采访团”,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迅速赶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志愿者行动,他们远离聚光灯和媒体,先后在成都火车东站协助搬运救灾物资,并深入都江堰、平武、北川等重灾区,为灾区儿童捐赠学习用品、慰问一线官兵、安抚受灾群众,经历了数次余震考验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诗人“志愿者”的光荣和职责。在最短的时间内,他们集体创作出版了诗集《以诗人的名义》,并推出了《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诗歌朗诵CD。
“中国诗人重建家园采访团”由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祁人带队,由诗人王明韵、洪烛、周占林、罗子健、刘福君、李犁、叶才生等8人组成。记者胡晓
(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img07/end_i.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