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去好莱坞

(2007-08-05 10:34:17)
说实话,美国并没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我惟一想去的是好莱坞。就像想去法国看卢浮宫一样。在我心目中,好莱坞同样也算一座艺术的博物馆———电影是更现代、更有活力的绘画。或者说,电影是一群人所创作的可以流动的绘画,记录了他们的集体梦想。在好莱坞,就有这么一群人。我想去看看这群人。

    前些天看一个叫“开心辞典”的电视竞猜节目,问乌托邦的定义是什么?共有三种答案供选择:1、没有的地方;2、世外桃源;3、美好的地方。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第一种。但我觉得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其实也有着自己的乌托邦(并且实现了这一空想),那就是好莱坞———世界上最豪华的造梦工厂。它构筑起一个离现实最近的神话。好莱坞,一个无中生有的地方,一个臆造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并且令无数观众信以为真的地方。所以我宁愿相信乌托邦的存在。如果你不认为好莱坞带有乌托邦的色彩,那么这个世界上看来就真的没有乌托邦了,就真的没有“没有的地方”。

    好莱坞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美国制造”的痕迹,它给美国做了一个多世纪的活广告。好莱坞,美国中的美国。它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神话,而且创造了商业的神话。直到现在,我们还习惯于把新投放市场的好莱坞电影称为“美国大片”。在二十世纪,美国大片似乎跟美国大兵一样地出名。“梦工厂”无形中已成了最兴旺的造币厂。米高梅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等等,它们的片头商标给世界各地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起好莱坞,我首先会想到玛丽莲·梦露,她被称为“好莱坞的星中之星”。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电影机构在好莱坞北部一家飞机制造厂拍摄宣传片,发现了这位原名诺玛·琼的喷漆女工。从此,好莱坞的大门对她敞开了,并且使她以玛丽莲·梦露的名字红遍全世界,她的票房长期排名好莱坞榜首。或许一切太像是奇迹,直到1953年6月26日,梦露把自己的手足印印在好莱坞大街的中国剧院门前未干的泥地上,才敢肯定自己确实已成为了一代影后。是好莱坞,给这个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我读过一篇叫《好莱坞不相信眼泪》的文章,是写梦露的。好莱坞,真的不相信眼泪吗?那么它相信什么?在那个时代,全美国的男人似乎都拜倒在梦露的石榴裙下。而她,也成了好莱坞最大的一棵摇钱树。

    很遗憾,梦露竟然与奥斯卡无缘。奥斯卡金像奖,相当于电影界的诺贝尔奖了。直到现在,全球的影迷们每年都期待着它公布的评选结果。他们想知道:今年又是谁穿上水晶鞋了?奥斯卡无疑已成了电影帝国最权威的声音。

    我看过几部关于好莱坞的影片。那是好莱坞拍摄的好莱坞。相当于它的自画像吧?情节几乎是雷同的,都虚构了一些从遥远的省份投奔好莱坞、渴望一夜成名的青年男女。结果自然也是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返……看来美国青年,同样也相信鲤鱼跳龙门的神话。只不过好莱坞对于这些穿着牛仔服的梦想者来说,太像是乌托邦了,太像是一个“没有的地方”了。在人潮涌动的好莱坞大街,并不见得每走十步就能撞见一位戴墨镜的大牌明星。一切都与别处没有区别。真让人怀疑:那一连串的美国梦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中国的演员中,演《小花》的陈冲去了好莱坞,后来周润发、李连杰也去过。不知他们对好莱坞有怎样的印象与感触?

    我想去好莱坞,跟他们的愿望都不一样。我不是想打入美国上流社会,更不曾做过什么淘金梦或成名梦。我挺纯粹的,只是想去看一看。就像面对冉冉升起的肥皂泡,我会下意识地伸出手指去试试。看看它是真的,还是会跟所有的梦一样破灭。

    我想去好莱坞,虽然明明知道梦露已不在了。这没有关系。在我心目中,好莱坞永远是梦露的故乡。

    想归想,我还是有些怀疑:好莱坞可别真是海市蜃楼,是一座影子般的城镇,行走在大街上的都像是幽灵———至少是像黑白片里过时的人物。甚至连梦露本人,在我眼中都像是幻影。并不是因为她已香消玉殒,而是因为她仿佛不曾真实存在过。一切都是虚构,一切都是传说。电影本身,就像是人类最大的幻觉,甚至混淆了我们的记忆。

    我最担心的,是自己过了美国海关,打了一出租车,司机问我去哪里,我说去好莱坞———他会不会愣住了?他会不会把我当成一个来自东方的疯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