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换”座右铭”

标签:
任真从容与人无尤与人为善 |
分类: 哲学.人生 |
一,任真
我于1980年我去美国念书,四年完成博士学位回台大哲学系教书,时年三十四岁。在许多讲座场合,都会有人问到有关人生”目标”及”意义”的问题。
人生只要选定目标,其意义不妨向后推迟,因为在朝着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意义将会自动浮现。我由此想到应该设定”座右铭”了。首先,我提醒自己:要在几年之内做到”任真”,让自己活得真诚。
所谓座右铭,是指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自己眼前还做不到。”活得真诚”那么困难吗?对一个教书的人来说,有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关于知识,要做到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需要诚实与勇气的。二是关于人际互动,对于自己讨厌的人不必”虚与委蛇”,也即是孔子所批评的”匿怨而友其人”;同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必碍于情面而装作无所谓。
就这最后一点来说,则是有件个案。有一次偶遇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他比我年长二十岁,平时出门需坐轮椅,行动甚为不便,但古道热肠,四处讲学。许先生在聊天时忽然问我:”傅教授,你时常为人演讲,你的演讲费是定洋还是随赏?”许先生德高望重,别人请他演讲,他实在不好意思谈价钱;也许他听说过我的演讲费较高,所以想听听我的做法。我毫不迟疑回答:”除了特殊状况,自然都是定洋,岂有随赏之理?”许先生听了点点头,但面露为难之色,想来要他拉下脸来与别人讨价还价,实在不易办到。由此一事可见,我修练”任真”已经成功了。
二,从容
四十岁那年,我定下新的座右铭:从容。我从小个性很急,想到什么事立刻就要说出来,说出什么事立刻就要动手去做。如此没有耐性,别说身边的朋友受不了,我自己也深受其害。我从八岁到十七岁的口吃毛病,就是因为说话太急反而变得结结巴巴,真是苦不堪言。
“从容”是不要着急,一件事想清楚再说,有把握再做。说时做时也能不慌不忙,按部就班。记得有一次我去丰原演讲。为了害怕迟到,我比预计时间提前两个小时出发,但是我搭乘的国光号在台北市区遇到游行活动,上了高速公路又遇到前面发生车祸。所谓”热锅上的蚂蚁”,我是真体会到了。抵达丰原车站时,已经超过上课时间半小时了,但我还须转搭出租车去兴农山庄。我叫了一辆车,对司机说:”请以最快速度送我去兴农山庄!”司机看我一眼,问说:”先生要去做什么呢?”我说:”要去上课,已经迟到了,请你帮忙开快一点!”他笑了一笑说:”先生,你要去上课,那就不必担心了。没有人喜欢上课的!”
听到这句话,我忽然顿悟:是呀!何必那么紧张呢?我再怎么紧张,也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啊!心情一放松,我开始浏览窗外风景,蕴生了审美感受。到了教室一看,同学们有的聊天,有的玩牌,有的念书,有的闭目养神。我这一路的焦虑不安与心神不宁,实在是庸人自扰。从此我做任何事都”照计划”全力以赴,但心情已经调整到”从容”的频率上了。
三,与人无尤
五十岁时我开始研究《易经》。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的目标是从此不再有大的过失,我在这时所选的座右铭是”与人无尤”,与别人相处,不再互相责怪。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修养自己,不要责怪别人;二是要减少及化解别人对我的责怪。
五十岁进入了后中年时期,不能再为自己的偏差言行找任何借口。与人相处时,发生矛盾与冲突,我一定先反省自己该负什么责任。这是得自孟子的启发。他说:如果有人对我态度傲慢粗野,我要先问自己”有没有做到份内该做的好事?有没有谨守礼仪与规矩?有没有尽心尽力把事做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何必在意别人的误解?
我从《论语》学到的教训是:所谓修养,就是要由”有怨而无耻”下手,提升到”无怨而有耻”的境界。这样一来,我还会责怪别人吗?至于别人对我的责怪,又该如何减少及化解呢?依孔子的建议,方法至少有三:一是”不念旧恶”,不要念念不忘别人所犯的过错;二是”不争利益”,与人来往不以利益为主要考虑;三是”虑以下人”,凡事都要做到谦逊自处。以此为目标,别人对我的抱怨自然减少了。
四,与人为善
到了六十岁前后,我忙于在大陆各地讲学,没有设定特别的座右铭。最近稍作反省,才觉悟自己效法的正是孔子的”六十而顺”。《论语.为政》所载的是”六十而耳顺”,但我的研究结论是:”耳”字是衍文,孔子所说的只有一个”顺”字,所顺的是他在五十岁时所知的”天命”。
“顺天命”是大原则,落实来说,就是孟子所谓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原意是:偕同别人一起来行善。我推广国学中有价值的理念,并鼓励学生努力实践以复振其历久弥新的智慧。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方面全力以赴,即是”与人为善”。
我于2016年2月在台大哲学系届龄退休之后,婉拒了在大学兼课的邀请,转而在民间的洪建全基金会开课,与社会上众多好学的朋友一起探讨国学经典。同年11月,大陆上几位好学的朋友在河南郑州设立”逢其原书院”,坚持让我挂名担任院长,我以志工心态欣然接受,继续朝”与人为善”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