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基因问题

(2014-10-30 20:25:39)
标签:

情感

文化基因

血统

语言

华人

分类: 哲学.人生

1980年代我赴美国念书,到过纽约的「中国城」,所见人潮多为黄皮肤黑眼珠的华人,说话腔调虽然颇有差异,但听得出来是华语的方言,然后在生活习惯、人际相处与民俗信仰上依,然与我过去在台湾所见的类似。


文化有基因的话,它大概就表现于「血统、语言、信仰」上。血统原本是就身体的遗传基因而言,不宜与一般所谓的文化相混同,但是人的生命是个整体,有「身、心、灵」三个层次,并且这三个层次相联互结在一个人身上,难以清楚区隔。事实上,有些族群的文化特质可以由其肤色、体型、身体活动模式等外观,作某种程度的显现。


不过,血统只是一个人存活在世的「必要」条件,亦即任何人都有其血统;但是谈到文化,血统的分量并不重,譬如,我们会批评某些人是「香蕉」,因为他「外黄内白」,表面是黄种人,心里则是崇洋的。我第一次看到白人出家当和尚时,确实有些诧异,后来想到宗教是超越国界的,又何必在乎皮肤与血统呢?


因此,文化基因展示于语言与信仰的,显然较为明确。语言牵涉到人的「心」。心的运作有「知、情、意」,而认知、情感与意愿,不是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吗?在语言中,文化基因清楚可见。譬如,华语中的「孝」字是指大家常见的美德,「百善孝为先」更是一句广为传颂的格言,但是请问:英文中有没有「孝」字?外国学者习惯把「孝」字译为「子女的虔诚」(filial piety),因为找不到一个相等的单字。与此类似的是,英文中的「integrity」是人们互相期许的美德,但是也没有一个相等的中文字可以翻译。我在美国上课时,最怕听教授讲笑话,因为他使用一些相关语、音近语,甚至特定地区的腔调时,我就像鸭子听雷了。


随着一个人的母语而来的,是一整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伦理判断与宗教信仰。这些无疑是包含在语言中,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如某种「基因」。如果有所谓的文化基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语言。因此,在肯定「人类发明及使用语言」时,不可忘记「人类也是被语言所塑造及驱使」。进一步要思考的是:如果人类诞生于某种语言中,承受了某些文化基因,那么请问:语言的优劣是否也决定了文化的优劣?譬如,常有人说「中文不适合用来进行哲学思辨」,这种说法可以成立吗?我们可以由两方面来回答:一是中文也许更适合作别的用途,如表达文学情感、历史叙述等;二是哲学思辨并不是只有西方那一套,所以不应该全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换言之,语言各有优劣,并且只要是人类脑袋想得出来的,语言都可以设法去表达。


于是,文化基因的决胜关键只剩下前面所说的最后一项,亦即「信仰」了。信仰是无形的,因而也是难以觉察的,但是它却扮演了主导的角色。譬如,华人在推尊孝道的同时,也大都认同「祖先崇拜」的信仰。随着这种「慎终追远」(这是《论语》中曾子的话)的观念,华人自然重视家庭香火的延续、子女的教育与成就,以及「光宗耀祖」等等作为了。另一方面,华人也特别注意「面子」与「人情」,由此左右了人际相处的方式与社会生活的质量。


以上所说有关「基因」的一切,似乎代表一种宿命论与决定论,亦即你生来是个华人,自然就被华人传统(如血统、语言与信仰)所决定了。然而,这只是一半真理,因为人之所以为人,还在于他有学习能力。「学习」将会开拓一个人的眼界与心胸,提升他的生命到「人类」的层次,可以欣赏与体验古今中外的人所展示的崇高而美妙的意境。即使单就中华文化来说,一个人能够学习儒家与道家的理念并且加以实践,那么他的生命将可以突破与转化文化基因的局限,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人生才有豁然开朗的机会,也才有真正安顿的可能。

文化基因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